金融成網絡黑產重災區,民法典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新京報訊(記者 陳鵬)隨着民法典誕生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加緊制定,實踐層面如何有效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這一話題,再度引發學界、業界的熱議。記者6月5日獲悉,在由北大E法論壇、360金融等舉辦的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用户信息的保護不僅需要金融科技企業等加強內控與管理,同時針對無法約束第三方機構數據管理等問題,需要行業與警方、法學界、高校、實驗室一同打造數據安全生態。

智能營銷、導航服務、智能駕駛、定位推送、個性推薦、猜測好友……如今科技服務與用户數據緊密相連,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用户隱私保護成難題。民法典回應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現實需求,首次將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納入保護範圍。業界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進入民法典新時代。

在研討會上,北大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指出,如今一切皆可數字化,作為重度依賴信息輸入的行業,個人信息保護為金融科技行業的運行設定製度前提,要求從業者在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下開展活動。同時,個人信息保護亟須行業生態、產業鏈監管和制度保障做後盾。

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是數字經濟的基石,民法典的頒佈在我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為司法實踐有序、有預期性和系統性地進行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劃定了非常重要的規範基礎。她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技術的合理應用配以制度設計的對沖緩解,可以彌補完善法律層面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

在個人信息治理的大命題下,關乎錢袋子的金融信息保護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袁得嵛博士介紹,當前金融領域是網絡黑產的重災區,金融信息泄露佔據黑產的上下游。但由於網絡黑產體系龐大,打擊治理難度大,需要從法律法規、市場買賣、技術、企業管理等層面多方協同打擊、共同整治。據統計,2019年國內黑灰產從業人員高達200萬人,年產值達千億級別。

如何既做到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又讓產業得到健康發展?360金融信息安全專家吳業超認為,金融行業中個人金融信息由於其數據價值高,信息非法交易問題尤其嚴峻,暴露出第三方內控不嚴、信息系統出現安全漏洞,信息泄露傳輸鏈條長,難追溯等問題。用户信息的保護不僅需要金融科技企業等加強內控與管理,同時針對無法約束第三方機構數據管理等問題,需要行業與警方、法學界、高校、實驗室全生態一同打造數據安全生態。泰爾終端實驗室劉陶博士也認為,需要聯動移動智能終端方、應用分發服務方、移動應用軟件方等協同合作,共同提高個人信息保護管控能力。

新京報記者 陳鵬  編輯 趙澤 校對 李項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8 字。

轉載請註明: 金融成網絡黑產重災區,民法典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