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海洋觀測再添慧眼
6月11日2時31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從太原衞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將海洋一號D星順利送入太空。這顆新星作為我國海洋水色衞星家族的新成員,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衞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我國海洋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介紹,海洋衞星通過搭載各類遙感器來探測海洋環境信息。遙感器類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可分為3類:海洋水色衞星、海洋動力環境衞星和海洋監視監測衞星。其中海洋水色衞星,主要任務是獲取我國近海和全球水色、水温動態變化信息及海岸帶動態變化信息。
海洋一號D星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衞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衞星之一。海洋一號D星發射之後,將與海洋一號C星進行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我國海洋水色衞星下午無觀測數據的空白。
專家介紹,D星的技術性能與C星基本相同。衞星上配置了5個有效載荷,這些“寶貝”各有所長:海洋水色水温掃描儀,用於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場,空間分辨率1.1千米,幅寬大於2900千米,探測覆蓋週期為一天;海岸帶成像儀,用於獲取近岸水體環境、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空間分辨率50米,幅寬大於950千米,探測覆蓋週期為3天;紫外成像儀,用於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定標光譜儀,可以用來監測水色水温掃描儀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精度和穩定性;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為海上權益維護、海洋防災減災和大洋漁業生產活動等提供數據服務。這些載荷探測到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於開展水色環境、水質、大洋漁業、海温、海水、赤潮、綠潮、海岸帶以及極地科考業務化監測與科學研究。
自然資源部國家衞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海洋水色探測條件要求高,同時受到太陽耀斑、海上泡沫以及雲層陰影影響。通過海洋一號D星與C星上、下午組網,可提高有效數據獲取的概率,“比如,上午被太陽耀斑影響的海域下午觀測能夠避免,上午被雲覆蓋的觀測海域和未被觀測到的區域下午有機會得到彌補,將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專家表示,海洋一號D星與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衞星星座,將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業務化監測、我國近海海域與海島海岸帶資源環境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數據服務,併為氣象、農業、水利、交通等行業應用提供支持,其建成標誌我國躋身國際海洋水色遙感領域前列。
據瞭解,自2002年5月15日,我國第一顆海洋水色衞星海洋一號A星發射升空以來,18年來我國已在海洋衞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衞星家族。海洋一號系列衞星已從試驗應用轉向業務服務,在自然災害監測、資源調查、南北極考察、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海洋一號C星為例,這顆衞星在遠洋漁業巴布亞新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黃海東海滸苔、可可西里鹽湖封凍結冰以及海冰、赤潮、溢油、圍填海等監測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專家介紹,根據海洋事業發展需要,我國將按照3個系列規劃和發展自主的海洋衞星。第一是海洋一號系列衞星,也就是海洋水色衞星;第二是海洋二號系列衞星(海洋動力環境衞星),主要任務是監測和調查海洋環境,獲取海面風場、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第三是海洋三號系列衞星(海洋監視監測衞星),主要任務是全天時、全天候監視海島、海岸帶、海上目標,並獲取海洋浪場、風暴潮漫灘、內波、海冰和溢油等信息。
目前,我國海洋一號系列衞星組網已經拉開序幕,海洋二號系列衞星組網正在大力推進,海洋三號衞星系列組網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