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3日電(記者有之炘 孫青)上海地鐵漢中路站是三線換乘的特大型樞紐站,每天的早高峯時段,漢中路站和別的大樞紐站一樣實施客流疏導,不同的是這裏的客流情況不再靠地鐵工作人員目測,而是由車控室裏的電腦大屏精準顯示。除此之外,這座車站還擁有客流異常預警、人臉識別、語音購票等“特異功能”。上海軌交現有5座這樣的智慧車站,他們究竟有多聰明?
上海地鐵運營里程數達705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市民出行首選。根據規劃,至2040年,上海將建成總里程10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在當前超大規模地鐵網絡的背景下,為了應對超強客流、巨量設施設備安全管控等帶來的壓力,上海地鐵開始了智慧化探索,採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打造業務智能聯動的地鐵運輸及服務系統。
作為客流集散中心,地鐵車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智能賦能地鐵車站可以實現對站內流量的監測和預估,可以在進站方式上進行多元化選擇,還可以根據歷史客流量推算各個地鐵站的對應時間段擁擠度等相關數據。
2018年,蔣芳燕來到漢中路車站成為了車站站長,那時漢中路站的智慧車站建設工作剛起步。“漢中路站是三線換乘的特大型樞紐站,日均客流25萬,”親歷了智慧車站推進過程的蔣芳燕告訴記者,“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應用讓我們能夠更自如地應對大客流,更精準、更及時地發現問題,提升地鐵運營的安全與效率。”
在漢中路站的車控室內,記者看到一塊大屏上的三維車站模型囊括了各種細節,另一塊大屏上顯示着各個出入口的實況和客流數據。談及智慧車站的幾大“秘密武器”,蔣芳燕如數家珍:“首先,每一個出入口都有高清智能攝像頭,可實時測算客流且數據精準,客流監測系統還能通過熱力圖使得人員分佈情況一目瞭然;其次,在車站的重要通道安裝了鷹眼鏡頭,工作人員在車控室內可以無死角地觀察換乘通道的狀況;同時,在進入辦公區域位置,新增了人臉識別裝置,使得工作場所的人員出入管控更加安全;另外,站廳內還有語音購票服務,只要乘客報上景點名稱就可以導乘到相關站點。”
目前,上海地鐵共有5座智慧車站,每一座車站有各自的招牌特色。如靠近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諸光路站實現了智慧車站、智慧公安、智慧消防的三者融合,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保駕護航;又如,16號線的惠南站實現了自動控制車站設備開關,工作效率提升約20倍。
7月9日至11日,主題為“智聯世界 共同家園”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在上海舉行。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飛速發展,交通出行與人工智能逐漸相匹配融合,雲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生物識別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在軌道交通方面運用也將越來越多。
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體系的打造成為重要一環。智慧車站的建設仍處於進行時,還有更多與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新功能正在上海地鐵試點,人工智能將如何進一步賦能地鐵充滿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