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賣貨破百億後,格力二股東開始大筆減持
“格力藥王”。
毫不客氣的説,這是相當一部分人對格力電器的評價。事實上,不僅是國內投資者,就連外資在過去的三個月時間裏,對格力也依舊充滿了偏見。
港資淨流向很能説明問題。
在過去的60個交易日裏,美的集團的淨流入為73.13億元,持股比例由15.8%增加至17.6%。反觀格力,不僅沒有淨流入,反而還淨流出了7252萬。尤其是最近20個交易日,淨流出接近20億元。
可謂是反差鮮明!
從輿論的角度來説,一般都是褒獎美的批評格力。比如,當格力始終紮根線下的時候,外界評論其錯失了互聯網的浪潮;比如,當格力開始發力線上的時候,外界評論其與經銷商矛盾升級,慘遭經銷商拋棄;再比如,當格力的直播帶貨從幾十萬增長至上百億的時候,刷單、經銷商關係破裂的關係更是不絕於耳。
就在格力破天荒的再次創造了家電行業直播帶貨史上最高紀錄的時候,關於格力的負面新聞再次襲來:
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第二大股東京海擔保,也就是格力經銷商在未來半年內擬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0.71%的股份,相當於其持有股份的8%!
好吧,格力藥王!
但是,明明種種跡象表明,格力不僅已經熬過了最壞的時期,而且拐點已經顯現。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或許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102.7億元!
事實上,格力捆綁經銷商的模式,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裏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着移動互聯網、格力向全家電全家店的轉型,尤其是直播作為其倚重的新渠道,雙方的分歧很難調和。
具體來説。
此前格力只要與經銷商公司打交道,這也是為何有壓貨、淡季返利這麼一個説法。如今呢?
門店作為流量入口,向格力董明珠店倒流。董明珠店在將流量變現後,根據訂單來源和歸屬地直接向門店打款。
也就是説,過去格力門店靠的是向經銷商低價進貨,在賣給終端消費者後賺取差價利潤。但是如今,沒有賺差價這麼一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流量轉化費和服務費。
經銷商公司的作用在哪裏呢?
這也是為何,在過去一段日子裏,董明珠頻頻提到希望3萬家門店能夠跟上格力的新零售腳步。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好了,説到這裏,可以得出結論:
第二大股東與格力電器不再是鐵板一塊,下週一極有可能的走勢是低開三個點,然後在一週內收復失地!
説説我的看法:
1. 以企業帶貨直播作為格力的第三次渠道變革,這肯定是正確的一個選項。
首先,它擁抱了互聯網;其次,它避免了第三方平台的抽傭;再次,也節省了大量的線上廣告費用。這些,都可以反饋給消費者。
格力原本的銷售價格就比包括美的在內的競爭對手高出不少,這意味着可降價的空間也就越大。另外,靠着節省下的各種費用,直接讓利給消費者。即便會面臨利潤率下滑,但總的利潤總額一定會提高。
用數據説話。
在已經過去的5月份,格力的線下銷量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3.7%;線上市場份額接近美的,同比增長超過了100%至33.8%。注意,這還不包括6月份的數據。
2. 格力由空調企業向全品類,尤其是全無智能機家居的轉變,邁出了一大步。
根據格力董明珠店顯示,空調銷量的佔比大約只有30%。也就是説,按照這個數據,100億元的銷售數據大概有70億是非空調產品。儘管這個數字只是估計,但與去年相比,今年非空調大家電和小家電可能會有200%的增量。
這意味着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
不要再説什麼天花板,你們家每個房間都有空調嗎?即便有,是不是也會有更新換代的需求,也會有品質消費升級的需求?另外,全品類家電更不用説了,千億增量妥妥的。
3. 格力進軍醫療、芯片,這不是不務正業,這是向科技集團公司的轉型。
大家很容易忽視兩點。優秀的公司依舊是優秀的,尤其在製造業企業;再有,大家不要忽視了高瓴資本的眼光。人家投入的400億元資金(雖然借了200億,但總歸是它的債務,要還的,如果這筆投資失手了,其他投資即便賺得再多,也都無濟於事。
別忘了,醫療行業是一個絕對增量的市場,高瓴資本在裏面擁有深厚的積澱;別忘了,大家都是一樣的芯片,憑什麼你的就能夠給百倍估值。
最後,格力擁有難以量化的優勢。
比如,董明珠真的很勤奮,很有創造性,這是看不見的企業家才能;比如,這次直播除了訪談邀請了嘉賓,主要帶貨能手都是其90後員工;再比如,直播間出境的鐵桿用户以及經銷商代表,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來自他們的熱忱和忠誠度。
還是那句話,儘管我也持有美的,但我更看好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