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數據產品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通過數據支持決策,而標杆則是用來輔助決策的重要參照,設計產品時卻往往被忽視。本文從標杆對數據產品的重要性來談起,談如何避免因標杆缺失或者選擇錯誤而導致的產品設計缺陷。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標杆是數據驅動決策中用於判斷的參照數據。

數據產品最大的意義是支持決策,對於業務方來説,數據收集與展示是後置的。我們先有了業務,才能收集到業務的數據,也就是説沒有數據產品,業務可以照常運轉。

那麼為什麼要收集數據,數據的價值在哪裏呢?

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來更好的指導業務的運轉。也就是説純粹的展示數據,不能帶來價值,通過數據展示帶來的決策才有價值。

那麼同樣的數據,是否能帶來同樣的決策呢?

不一定,很多時候我們説數據分析的角色需要“數據敏感”。所謂的數據敏感,很多時候是一個人是否有先驗知識與預期來檢驗所要看的這些數據。

例如,單純的次日留存1%,對不同的人帶來的感知是不同的。對於一個預期次日留存3%的人來説,這個數據可能就偏低,需要做點什麼提高次日留存。這裏的先驗預期3%就是一種數據標杆。

數據標杆是一種用來對數據進行判斷的“參照系”。我們當然可以只做一款沒有數據標杆的產品,全靠使用者的“數據Sense”來進行決策。但好用的數據產品,應當更多的思考如何通過添加合適的標杆以更好的支持決策。

一、為什麼需要標杆

缺失標杆,產品展示的數據無法體現其意義,難以支撐決策。

標杆數據的缺失在產品中非常常見,以下是日常數據產品中經常能看到的元素,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但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產品由於缺乏標杆數據只能形成數據感知,但不能形成決策支撐。

説白了就是:“知道了,然後呢?”

以一個超市管理駕駛艙的場景為例,下圖是一個超市管理駕駛艙的案例,展示了一個週期內門店銷售金額、消費卡佔比、消費年齡分佈的情況。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這些數據乍看有意義,但對於每天打開平台關注數據的人來説,單憑數據展示已經無法從數據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更不用提根據數據做出決策了。

門店銷售金額12.31萬,是高是低,消費卡使用情況,有什麼值得關注。年齡分佈是否就意味着,門店應當對進店的年輕人,進行商品進貨優化。

如果加上標杆,我們就能更明確如何看待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 目標銷售額,我們知道銷售金額還差的比較遠,需要做出行動進行處理了。
  • 同比環比,我們能夠知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應當分析情況的變化,看看是否需要對非會員的體驗着重優化。
  • 連鎖店平均客户年齡分佈,我們知道這家超市的老年人其實相對於其他連鎖店偏多,進貨策略上可以相對於其他連鎖店有所調整。

因此數據應當放在決策場景中,並通過標杆參照,帶來更加明確的決策指引。

標杆如此重要,甚至有專門的”標杆環“體系來描述管理決策過程,通過立標、對標、達標、創標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持續改進。

二、為什麼數據產品設計時往往會忽視標杆

設計者缺乏業務理解,對整體決策流程沒有認知,無法設計完整的數據決策路徑。

很多產品經理在設計數據產品例如Dashboard時,認為數據本身就是產品的目標。

實際上展示數據只做到了數據決策的第一步,形成數據感知,也就是在完全不瞭解業務的情況下對業務有一些基本知識。

數據感知是一個低頻場景,不瞭解時看,能形成基本印象用於問題識別,一旦瞭解之後,重複看數據很難從中獲取新的有價值的信息。

因為缺乏業務理解,不知道什麼情況下客户需要關注某個數據,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評價數據的變化,更不知道數據變化之後,可以做哪些方案和行動,也就自然無法根據決策場景設計標杆了。

數據產品停留在工具階段,依賴業務人員的經驗補位。另一個情況是產品經理由於不瞭解業務場景,索性給決策人員提供靈活全面的數據查詢工具,業務人員通過自身經驗對標杆進行補位。

這當然也是一種解決方案,一方面,這嚴重依賴使用者的經驗與能力,另一方面也侷限了數據產品的發展。

如果能結合業務,把常用的決策場景固化,形成標準產品,例如Dashboard、決策大屏,甚至自動化決策,平台將沉澱更多知識,數據價值能夠更加放大。

三、如何正確設立標杆,優化數據產品

讓我們以終為始,來看看“管理駕駛艙”應利用標杆更好支持決策。

首先,應根據決策目的梳理決策路徑,不在決策路徑的數據沒有意義。

比如,以銷售管理的場景來説。可以從人員角度進行決策,決策的路徑是通過衡量不同部門、人員的銷售業績情況,根據業績好壞進行對應措施。

也可以從商品角度進行決策,例如將不同的商品銷售的情況對比,銷售情況好的,可以提升採購量,銷售情況差的可以降低採購量,或者進一步下鑽判斷更細分的原因,做下一步決策。

如果沒有明確的決策路徑,例如尚不明確天氣與銷售的關係,也不明確有關係時能夠採取什麼行動,則可以不用展示這樣的數據,避免冗餘不明確的信息干擾決策流程。如果需要探求、驗證這個關係,通過數據分析工具支持即可。

其次,在決策路徑上的每個分支都應當有參照標杆。

一旦定義好了決策路徑,我們對每一項數據的需求就比較明確,根據目標即可判斷如何選取標杆。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一項指標可能有多個決策路徑,在決策時也應當儘可能的考量多種原因,給出多種標杆。標杆的來源包括:

  • 和固定標準比:這些固定的標準來自於常識,例如女性用户佔比50%;也可以來自於規則,例如人為設定的年度目標6%;也可以通過經驗設定,例如線上APP崩潰率應低於0.05%;
  • 個體和整體比:例如單個股票可以和大盤比;
  • 個體和其他個體比:例如兩個業務定位相似的部門進行比較,或者兩款類似的產品進行比較,例如iPhone 11與華為Mate 30銷售量比較;
  • 不同時間週期的數值比較:例如今年和去年同期比較。

但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標杆應當儘量有比較意義,否則難以得出正確結論。

比方説醫院不同科室要控制人均住院費用,就不應相互比較,因為腫瘤科和呼吸科的住院費用差異會非常大。而是應該儘可能細化差異項,取相同定位醫院(同一醫院等級、城市、患者年齡構成相似)的統一科室住院費用進行比較(當然,最穩妥的方式是自己和自己比較)。

再進一步,優化決策支持。

建設完分析路徑,選取完數據後,還可以針對產品形式進行一些優化,提升數據決策效率。

  • 多個圖表採用相同的座標系、相同的顏色表意,方便對比與識別:很多時候一組對比往往難以直接進行決策,在多個因素並列展示時,可考慮採用同樣的座標系,圖例分配,對齊數據感知,對象識別,方便進行對比。
  • 採用指數化形式或者定性的方式,縮短思考路徑便於快速決策:例如高德地圖的擁堵指數,通過指數化與定性的方式,縮短了比較過程直接形成判斷結論。
  • 直接給出todo,列出下一步行動的建議:例如,某一類商品的銷售情況不符合預期,可以鏈接到進一步分析的頁面,如果決策路徑非常明確,可以直接提示行動項目:如點擊導出待下架產品列表,如果產品集成情況比較好,甚至可以做到提示:點擊下架項目,這樣直接快捷的操作。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四、結語

以上列出了為什麼要有標杆,如何應用標杆以及怎麼進一步提升標杆的價值優化數據產品。這背後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邏輯,即,數據不是目標,業務才是終點。

大家記得常常叩心自問:“這個數據到底有什麼用,如果比……(此處應有標杆)……我能幹什麼”。

本文由 @航海加西亞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5 字。

轉載請註明: 用好標杆,支撐數據決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