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5月22日報道(記者 張軼羣)隨着美國針對華為限制措施的進一步升級,華為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在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一週年之後,美國又試圖切斷全球芯片供應鏈與華為的聯繫。
近日,美國媒體曝出“可以間接向華為發貨”等限制新規存在的“漏洞”,美方表示不排除再調整。同時將芯片賣給華為並因此受益的對象也納入管制,這意味着包括聯發科等在內的其他廠商無法向華為提供芯片,要完全斷絕華為出路。
倘若按此分析,可能低估了美國精心“做局”的能力。醖釀一年之後的限制新規,看似存在的“漏洞”,實際上暴露了美國的真正意圖,即針對的目標並不是整個華為,而是對華為自研芯片業務(設計和代工)的精準打擊,海思首當其衝。
先進的芯片自研能力,是華為的基石,是華為技術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保證。一旦失去海思,這個基礎受到摧毀,將導致未來產品性能、成本等競爭力的下降,從而帶來營收的滑坡,失去反哺創新的能力,進而造成未來在5G、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的削弱,這是美國最想看到的。
美國希望打掉華為在芯片上的自研能力,讓其更加依賴美國的技術和產品,這樣華為也就失去了技術和產品上的領先性和威脅。美國不會置華為於死地,但不會放過海思。美國希望看到的不止是華為流血,而是華為造血機制的喪失。
從設計到代工 精準打擊海思
歷經近20年的發展,如今的海思已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翹楚。這家華為旗下的芯片設計企業,已經成為覆蓋手機SoC、基帶芯片、基站芯片、AI芯片、服務器芯片、視頻監控芯片、NB-IoT芯片等眾多產品線在內的中國頂級芯片設計企業。
在過去的一年,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之下可以説逼出史上最強海思。
根據知名市調機構IC insights公佈的數據顯示,海思不僅首次躋身2019年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營收增速位列第一。今年1季度,海思麒麟芯片更是首超高通驍龍居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
海思的芯片業務是華為在ICT領域進行端到端垂直整合的基石。在此基礎上,華為的終端、網絡形成協同優勢,構建起強大的競爭力。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全球鮮有企業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
而這也恰恰是美國忌憚華為,憂心自身在未來5G等領域喪失競爭力的原因。
華為去年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雖然在芯片設計上受到影響,比如EDA工具、ARM核等架構上無法獲得最新版本,但華為通過採取一系列規避動作,使得其芯片生產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美國最近的這一次限制升級,直指華為芯片的代工業務,等於掐斷了華為未來先進製程芯片上的製造能力。
此前,7nm以上的芯片,華為通過轉單中芯國際,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但是在5nm以下部分的先進製程,至少在近幾年的時間裏在大陸範圍內無法尋求代工夥伴的支持。而在美國限制新規的影響下,未來中芯國際能否向華為供貨仍充滿不確定性。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對華為的限制目的逐漸明確,就是對華為自研芯片業務精準打擊,特別是在先進製程方面,從設計到代工全面阻斷。
華為高端手機或失競爭優勢
相較於對於製程要求並不嚴苛的5G基站芯片,以及運營商業務。華為先進製程芯片設計以及供應能力的喪失,影響最大的將是華為的消費者業務。
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裁,華為可能在去年已經是全球第一的手機廠商。
但儘管如此,在海外市場受阻的情況下,憑藉在中國市場的號召力,華為消費者業務2019年營收達到4637億元,同比增長34%,在總營收中佔比54%,這也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年度營收首次佔比過半。而在2018年,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在總營收中佔比48%。消費者業務已經成為華為營收的重要支柱。
但在海思芯片業務受到阻遏的情況下,雖然目前手機業務依靠國內市場仍然取得了亮眼的表現,但未來華為手機芯片在先進製程上的領先優勢將不復存在,高端智能手機在性能以及成本上的優勢也將面臨挑戰。在海外市場本來就受到打擊的情況下,國內市場也將受到小米OV的反擊。
半導體行業的領先性,取決於創新的能力和程度,而創新的能力和程度,取決於在規模和強度上的研發投入。這保證了產品技術的市場領先型,從而獲得大量的營收,進而反哺研發,形成正向循環。
如今美國對於華為海思的精準打擊,正符合這一邏輯。毫無疑問,這將動搖華為的根基,抑制華為在芯片業務上的領先性,進而抑制終端方面的市場競爭力,削弱營收表現,使其無法保證在研發上的規模和強度,形成惡性循環。
業內看來,對於2B業務,由於華為服務的是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營商網絡。這背後,是眾多的運營商以及眾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一棍子打死華為,勢必引起全球產業以及很多國家的反彈,這個後果美國無法承擔,也無法預期。
但相較而言,就2C領域的華為消費者業務打擊,至少在國際和產業層面,美國不會承擔過多口實。而且消費者業務本身就是華為營收的支柱,削弱消費者業務,不僅蘋果、高通收益,美國企業的訂單也可以分攤到中國的其他手機廠商身上。
在打掉海思之後,華為的業務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即使能夠做大,但在美國看來,華為已經失去了威脅,同時也會更加依賴美國的產品和技術。
華為的終極自救:放棄海思?
因此,美國對於華為的打擊,瞄準的是海思以及消費者業務在營收上帶來的研發造血機制。
美國的策略是掐死海思,放過華為。失去了海思的華為將喪失掉競爭力,失去對美國的威脅,同時華為將採用更多美國的芯片。
美國不斷使出七傷拳,卻似乎一直給華為留出閃轉騰挪的機會。實際上是在不斷試探華為所能承受的底線,逼其就範。美國拿不出證據,像制裁中興那樣制裁華為,通過繳納鉅額罰款了事。這肯定也不是美國的目的,美國迫不及待所希望看到的,就是華為對於海思的態度。
如今已是傳聞四起。
近日,行業內開始出現對於“拆分”海思的猜測。如將核心芯片業務拆分給國內某些相關企業,海思最終成為IP公司,保留核心的IP授權業務,而研發人員就化整為零等。但如果缺少了美國的技術,IP業務未來也存在挑戰。
受此影響,昨日二級市場已開始顯著波動,國產芯片和半導體概念幾乎領跌兩市,尤其與華為關聯比較大的半導體企業,更是驚現機構出逃領跌板塊。
此外,另有傳聞稱,華為方面已定下未來不再以芯片做為核心競爭力,更多靠屏幕設計等來競爭的策略。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很大程度上華為可能會犧牲掉手機業務,比如採用聯發科或者高通的芯片,華為已經同相關芯片供應商進行溝通。
這種可能會發生麼?現在還難以判斷。美國限制新規對應的120天時間窗口,甚至未來美國大選的走勢等,都為其增添了變數。
相信中國政府並不會坐視不管,此前已經通過官方媒體吹風,稱將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外交部也表態將堅決捍衞本國企業的合法權利等,但在真正中美來到談判桌前,華為只能獨自硬抗艱難自救,對各種可能做出預演和嘗試,不放棄每一個機會。
如果傳言成真,那毫無疑問將是非常悲情的一幕。對華為而言,失去了競爭的基石,對於中國而言,失去了半導體和高科技領域的牌面。
但對美國而言,中國不是當年的日本,華為也不是當年的阿爾斯通。以一國之力打壓一個企業,以單邊主義和霸權對抗全球化,逆歷史潮流必將反噬其身。(校對/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