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商界雜誌
隨着“6·18”的臨近,家電零售市場水花不斷,甚至隱隱出現變天的苗頭。平日裏習慣“失語”的國美加速調整姿態,頻頻出現在聚光燈下。
左右逢源的國美先後接受了拼多多和京東共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並與之展開全方位合作,把電商領域的合縱連橫推進一個新階段;又用大型電商直播活動斜刺入線上零售戰場,攜手央視搭台,拉來各廠家的大佬“唱戲”,分別在5月1日和6月7日創造了5.286億元和7.228億元的單場銷售記錄,更與昔日水火不容的格力聯袂上演“格來美”超級直播,賣了5.6億元的空調。
一連串利好的聲音,也推高了國美零售的股價。
從戰略到戰術,從資本到資源,幾套組合拳下來,國美就像點燃了自己的引信,讓本就火熱的“6.18”肉搏戰憑添了幾分看點和變局,似乎讓人看到,“美蘇爭霸”(國美與蘇寧)近20年後,家電零售的戰場態勢正在進一步演變。
國美的焦慮
物是人非。一個明顯的現實是,在家電零售市場,曾經呼風喚雨的國美早已輝煌不在,滑出了第一梯隊。
根據《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的數據,2019年國美在家電市場總銷售中的份額剩下5.8%,約為蘇寧的四分之一。
國美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國美營收594.83億元,和10年前相比,仍在原地踏步。
2019年,國美虧損25.9億元,算上2017年和2018年,這3年已經虧掉近80億元。商海沉浮,不進則退,往日的小弟蘇寧同期收入為2703.15億元,淨利潤110.16億元,將國美狠狠地甩在了後面。
2008年,國美創始人黃光裕入獄一事,被大眾視為國美命運的轉折點。在那以後,國美經歷了控制權爭奪,高層震盪。陣腳大亂的國美,錯過了擁抱移動互聯網的最佳時機,在後起之秀的追逐下,疲態盡顯。
之後的國美也在試圖補足自己的短板。
2011年收購庫巴,與國美在線整合之後把電商平台正式推向市場,不僅比蘇寧易購晚了兩年,更重要的是,國美依舊沒有堅定轉型的決心,徘徊在線上和線下之間,導致國美在線高層頻繁變動,轉型戰略未能持續地貫徹。
雖然錢一把一把地燒,負責人一茬一茬地換,電商業務卻依舊不見起色,存在感也越來越弱。
不夠穩固的三角
和國美比起來,京東和拼多多屬實是“後浪”,如今國美邀請二者入局,是給電商業務引入活水的長遠之道,還是解燃眉之急的紓困之舉?
國美早前將店鋪上架拼多多和京東,就已經給今日的合作埋下了緣由伏筆。
此番與拼多多的“閃婚”,與京東“攜手”,採用的是可轉債的形式,即二者均可在到期後把債務轉為股份。如果未來拼多多全部行使可轉債的轉換權,將佔國美5.62%的股份,有望成為國美第三大股東。
在國美和拼多多的合作中,二者試圖達成的是流量和產品線的互補:國美零售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並把大家電接入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拼多多則為國美導入流量和數據。
拼多多確實需要國美這樣的平台為其家電業務提供品牌背書,改善品牌形象,也需要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個平台為其家電物流以及售後服務提供支持。
2019 年京東用户的人均消費額為5761元,拼多多隻有1720元。把家電業務做起來,成了拼多多追趕京東人均消費額的希望。
而國美和京東的合作,二者的利益點又有所變化。就如同6月1日,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所言,“國美和京東的合作完成了以後,我們幾乎是所有頭部供應商在國內的最大的零售渠道,毫無懸念。”
京東之所以能在拼多多之後依舊牽起國美的手,是對二者合作後的行業影響力的期待。這樣,這個聯盟就能在聯合採購、物流協同、品類擴充上獲得更大的優勢。國美也試圖將京東的自營非家電產品引入,補足發展短板。
三方的間接聯手,都有其發展的考量,國美巧妙地在其中取得了一個平衡,在放大各自優勢的同時,彼此間又隱約呈現出互相牽制的張力。畢竟,京東不願看到拼多多借國美之力修復“瘸腿”,也不會同意曾經打得不可開交的國美蠶食自己的份額。儘管國美方面始終強調合作是業務層面的“優勢互補、謀求共贏”,但三者的間接“聯姻”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尚未可知。
顯而易見的是,國美加上拼多多、京東,在“6·18”前夕站在天貓、蘇寧的對面,更是泛阿里系和泛騰訊系的陣營在家電零售領域的又一次交鋒,業界常猜想這會不會給行業格局帶來變動。
互補,是一切成功合作的基礎。然而達成真正的互補,需要的卻不僅僅是邏輯上講得通,而是要把這些設想真正落地。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這個班子成立的同時,也正是在上一個阻擊阿里鐵三角宣告瓦解的時刻。
2012年,騰訊、百度、萬達組成的“騰百萬”組合橫空出世,推出了萬達旗下的電商平台—飛凡電商。日前,有媒體報道這家公司正在計劃註銷,進行最後的債務清算,以一個殘酷的形式宣告了王健林的電商夢正式破產。
當年,這三者的聯盟被寄予厚望,有人、有錢也有資源,但身負重任的新飛凡依然沒能飛起來,不知道拼多多、京東和國美匆匆組成的臨時戰線能不能真正走向協同。
在連年虧損之後,當下的國美,面對着沉重的債務壓力,亟需資金紓困。
在與拼多多的合作公告中,國美表示,拼多多認購事項所得淨額1.97億美元將用作償還借貸。6月9日,國美放出聲音表示,與三家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共獲65億元綜合授信。
但這還不夠。
投資者網消息稱,國美於今年到期的債券本息高達5.78億美元,於2019年12月31日尚未贖回海外債券本金共計4.76億美元,而1年內須償還的流動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為151.23億元,這三項共計高達225億元。相比之下,國美零售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81.87億元,尚不足以償還短期借貸。
在疫情的影響下,整個線下零售的業績斷崖式下滑,讓國美本就吃緊的資金鍊更加緊繃。
曾經,國美把盤子鋪得很大,線下零售、互聯網、智能家居製造、智能手機制造、金融投資、地產六個板塊均下了大力氣。
這麼多的業務,在國美的黃金時代,是完全能夠支撐的。
以往,國美這樣的大型家電連鎖企業憑藉在銷售渠道上的話語權,不僅成為“價格屠夫”,更能利用擴大“賬期”時間差變相佔用供應商資金,如同滾動吸收存款的銀行一樣,獲得大量無成本短期融資。這種模式賦予了國美等企業“類金融”的色彩。
但銷售額和市場份額的下降,無時無刻不在拷問這種模式的健康性。如今,國美一度接近1000億港元的市值也蒸發了大半。
在左衝右突之後,想必國美也厭倦了內購會等老套的低價促銷活動,轉而將直播和社羣營銷,視為增長的有力抓手。
社交電商“美店”負責引流沉澱、聚攏人氣,但不足以扭轉頹勢;大型直播活動的影響力尚在,但基本屬於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憑藉着剩下的行業影響力和資源,搭上拼多多和京東的發展快車,是國美在變現渴望下的求生抉擇。
這就像黃光裕當年的豪言壯語:“前進是死,後退是死!還是往前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