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就是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A股市場十年以來最大的IPO。
開盤後,中芯國際大漲246%,達到95元/股,截至今天收盤,中芯國際報價82.92元/股,較發行價27.46元/股漲幅高達201.97%,其總市值也暴增到6137.57億元,坐穩科創板''一哥''地位。
最霸氣的是,中芯國際氣勢如虹之時,半導體板塊卻在昨天就開始普遍下跌。這説明中芯國際的虹吸作用非常強悍,也間接證明中芯國際的龍頭地位。
看到這樣的''名場面'',不少網友想到了華為,覺得中芯國際會成為華為的''關鍵盟友''。
一邊是華為面臨各種艱難險阻,一邊是中芯國際通過科創板上市,募集到更多資金,能加大研發投入,網友認為二者會深度合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實上,中芯國際與華為的合作,已經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
2019年,突破14nm製程工藝的中芯國際,引起華為的關注。雖然,目前中芯國際仍然不能滿足華為高端手機芯片7nm、5nm製程工藝的要求,但國產芯片代工技術的突破,對於華為來説,依舊不失為一大利好。
為此,華為手機芯片訂單慢慢向中芯國際傾斜。到2020年年初,本來在台積電代工的14nm麒麟710A訂單轉到中芯國際。
不只是訂單合作,更有技術支持。據媒體報道,2019年底,華為海思就開始派出部分工程師,為中芯國際設計芯片,並逐步將芯片的生產工作從台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研發資源也隨之向其傾斜。
另外,據市場調研機構Bernstein 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中芯國際多達20%的營收來自華為海思。
不難看出,中芯國際能夠從華為這裏獲得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穩定的訂單,而華為也能緩解自己遭遇的''難題'',以穩妥度過艱難時刻。
中芯國際、華為的合作,既有外部環境的推動,也是自身因素促成的結果。在如今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他們確實是彼此的''關鍵盟友''。
對於雙方的合作,更先進的製程工藝,是網友長期聚焦的話題。
看起來,中芯國際仍然處在14nm芯片的量產階段,而且荷蘭ASML禁止向中芯國際提供EUV光刻機,使得中芯國際沒法獲得EUV技術,向更高製程前進平添障礙。
但其實,中芯國際已經發力代號為''N+1''的新工藝。中芯沒有透露多少細節,只是稱這項技術相比14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業內人士換算後發現,這正是7nm的技術標準。
對此,中芯國際掌門人梁孟松也曾表示,目前中芯國際無需EUV光刻機,也能實現7nm工藝的生產,台積電第一代7nm工藝芯片也沒有使用EUV光刻機。
隨着中芯國際得到更多資金支持,加上自身與華為的技術加持,更先進製程的突破,或將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芯要解決''卡脖子''問題,要長遠發展,必須得取長補短,抱團突圍。從這個角度來説,中芯國際和華為給國產廠商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