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遊,走下神壇
本文作者:腦極體,題圖來自:《火星救援》劇照
在全球抗疫的時刻,許多旅遊愛好者都快被憋瘋了。眼見着有人開始搞起了“偽出境體驗”,值機、安檢、候機到進入客艙內,全套模仿飛機出境的流程和氛圍,40分鐘後下機提取行李,回家。
不得不令人感慨,人類對出行的渴望在“求而不得”的時候最為強烈。
王爾德曾説,我們都身處陰溝,但總有人仰望星空。
太空,顯然是所有旅遊目的地中最高遠的一個。如今,它也從有錢人專屬變得越來越接地氣。
2020年5月31日凌晨03:22分,SpaceX公司的航天器龍飛船(Crew Dragon)載着兩位資深宇航員,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飛往國際空間站。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項目,人們羣情激昂地認為,SpaceX的成功將帶動新的航天時代到來,其中就包括太空旅行。
湧動的不只有大眾情緒,還有資本。
這不,消失了八年之久的高空氣球艙“旅行者號”項目創始人泰伯·麥克卡勒姆(Taber MacCallum)和簡·波因特(Jane Poynter),最近就正式復出,成立了一家名為Space Perspective的太空旅遊公司,打算讓乘客和科學家乘坐由高空氣球和密封艙構成的“海王星飛船”,體驗“平流層一日遊”。
太空旅遊,並不是什麼新鮮主意。只不過很長時間以來,它都代表了比南北極、深海等小眾目的地更高奢的享受,價格不菲,只有富翁們有實力消受;需要長期的訓練來保障身體素質,以便適應太空環境。怎麼看都是花錢找罪受的賠本買賣。
而Space Perspective高空氣球項目的“二進宮”,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難道太空旅遊也開始走平民路線了?——自信一點,把“難道”兩個字去掉。
既然如此,普通人有生之年,到底有沒有可能像周邊遊一樣輕鬆走進太空,未來乘坐太空飛船會像打飛的一樣容易嗎?還有還有,太空旅遊有哪些觀光項目值得發到朋友圈炫耀一番的?
在這個不能隨意出門浪的節點,不妨跟着腦極體一起,來感受一把足不出户的“偽上天體驗”。
請拿好您價值百萬的“空氣”船票,我們這就上天了
出發之前,請先確認您能抵達本公司(Space Perspective )位於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運營中心。
在這裏,您將感受美國宇航局的航天飛機是如何發射和着陸的。
跟隨我們的工作人員引導,您將和其他七位旅客,以及一名飛行員一起,舒適地坐在寬敞的加壓艙裏。
完成飛行前的確認工作,繫好安全帶、收起腳踏板、打開遮光板,巨大的氫氣球開始以每小時12英里的悠閒速度緩慢上升。
兩個小時之後,我們來到了10萬英尺、約3萬公里的平流層。
儘管這裏距離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還有很遠的距離,但視角也同樣開闊。
您會看到一片廣闊的地球風景,在天空下次第拉開。
為了不讓您的旅途過於無聊,可以前往太空艙內的酒吧小酌,一邊品嚐香檳一邊連上衞星WiFi拍照發個朋友圈。
尿意上湧,您還可以前往客艙下方的廁所,創始人用人品擔保説,這絕對是世界上景觀最好的廁所了。
短短兩個小時的巡航時間結束,就需要返程了。
海王星飛船上的降落傘會打開,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下降到大西洋或墨西哥灣。
回收船會在附近接應我們的貴賓,將乘客、太空艙和氣球一起送回岸邊。
旅行結束,記得給好評哦親!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發出無數問號“就這?就這?就這?”是不是跟想象中穿着太空服漫步宇宙的體驗完全不同。
別急着投訴呀,因為貴賓您選的是“乞丐套餐”。如果想要體驗高度更高的近地飛行,您還可以選擇“經濟套餐”,由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藍色起源(Blue Origin)、畢格羅航空航天公司(Bigelow Aerospace)等機構提供,可以乘坐亞軌道航天器達到太空,感受宇航員同款失重體驗哦~只不過遊覽時間只有幾十分鐘,單次船票約為20萬美元左右哦。
除此之外,由俄羅斯航空部門和SpaceX聯合打造的“富豪套餐”最近也上線了。
不僅能夠感受太空視角,還可以像宇航員一樣進入空間站、體驗太空行走,遊玩時間長達十天,票價摺合人民幣只需要兩三億。每個班次名額不多,先到先得~還有機會體驗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電影同款主題房。
好了,本次體驗活動到此結束。
最後告訴您一個好消息,Space Perspective還計劃在佛羅里達州東北部的塞西爾太空港再建造一個飛行中心,未來您有機會在太空欣賞到阿拉斯加、夏威夷、地中海等地的美麗風光了。是不是很心動,您還在等什麼,現在就走出小區買彩票吧!
不得不説,這些太空旅遊的實現方式,在今天看來都沒有什麼特別。無非是現有飛行器的“高空版”而已。
不僅挑戰高難度的維珍、藍色起源等遲遲難以商業化,很多和Space Perspective一樣押注氣球模式的創業公司也一直停留在規劃中,收費高昂,短期內還沒有大規模商業化的跡象。
比如西班牙的Zero2infinity,只用一個機器人做過飛行測試;國內的光啓公司也只開展了一次臨近空間搭載小烏龜的飛行試驗,沒有成功搭載乘客完成飛行的案例。
那麼,今天這把太空旅遊的火,到底是怎麼燒起來的呢?
從理想到工程化:太空旅遊走下神壇
和八年前相比,商業航天領域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以至於重新孵化出了太空旅遊的火苗呢?
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1. 工程化帶來的成本優勢
早前,許多商業人士都認為太空旅遊是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項目,因為客單價高,科研價值也很清晰。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中工程化卻成了商業的絆腳石。人們發現,高昂的投入導致票價十分昂貴,即使是富豪都望而卻步。亞馬遜CEO貝佐斯創辦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其太空旅遊計劃就一直難以實施。
而SpaceX等在火箭回收等技術上的突破,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也讓返航變得更加安全。這就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預期,甚至將太空旅遊的價格下降到單人五萬美元,使其具備了成為大眾旅遊產品的潛力(和南北極費用差不多)。
2. 輔助科學的持續進步
太空旅遊除了需要乘客兜裏有錢,還需要其具備不錯的身體素質與心理承受能力。
畢竟在亞軌道環境下,受微重力、極端温度、真空等的影響,人的身體系統——包括心血管、神經、骨骼肌肉等都可能發生變化。有研究顯示,航天員在回到地面後需要對地球重力再適應,容易出現心慌氣短、立位耐力降低等現象。
這還是最小的“後遺症”,如果牽涉到更復雜的器官,勢必會勸退不少人。因此,從航天器的設計、航天服、艙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等等,整體的技術完善才能將更多人送上地球軌道甚至月球。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就曾在一個公開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團隊正在利用神經和免疫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找到保護太空飛行者的方法。
正如原歐空局科學家James Kass所説,太空旅遊從技術上完成可行、並且有了實踐案例,但太空旅遊還需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
3. 商業配套的逐步激活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飛機行程的恐懼之一就來自於難吃的飛機餐(頭等艙好吃但我坐不起,勿槓)。
對於旅遊業來説,吃、住、行、遊、購、娛幾乎是捆綁在一起,形成了遊客的整體觀感,太空旅遊自然也不能例外。
但此前,大多數項目還停留在怎麼把人安全地送上去並接回來,服務品質可就不能保證了。可有幾個富豪遊客真的願意日復一日地像宇航員一樣吃冷凍乾燥的航空餐呢?
幸好近幾年,無論是防寒服、防輻射霜等基礎裝備,還是滿足休閒旅客需求的美食、居住VIP奢華享受,都已經被商業資本安排起來了。
(5塊裝在硅膠袋裏的麪糰被送到國際空間站上烘培)
比如希爾頓逸林酒店(DoubleTree by Hilton)就與Zero G Kitchen合作,將自家招牌巧克力薯片餅乾轉移到了太空中烘焙。意大利公司Lavazza向空間站推出了其Expso咖啡機的改良版,在國際空間站也可以用杯子喝咖啡了。MIT Media Lab 旗下的太空探索計劃,更是有人專門負責美食研究,為太空旅行者設計能夠營養和快樂兼顧的美食。
聽起來是不是讓整個旅行更有吸引力了。
太空旅遊的務實指南
當然,正直樸素(還貧困)如我,也會覺得累了倦了就去太空中放鬆一下,實在是太奢侈了。
那麼除了給富豪們提供裝叉資料之外,太空旅遊到底有沒有一些實實在在、普度眾生的價值啊。
正如宗白華曾經在《美學與意境》中寫的那樣,“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除了遊玩,太空一行能夠給人類帶來的更多。
比如自然科學家上天,可以在失重環境下進行大氣科學、太陽物理學、天體生物學等等主題的實驗。
就連Space Perspective的海王星飛船,其技術都遠遠超出八年前的“旅行者號”,技術上沒有重疊的演進,這些積累都將成為未來人類星際移民的點滴星火。
(八年前的旅行者號)
藝術家上天,也將為人類文化帶來顛覆式的變化與創造。
從古至今,太空就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永恆主題。試想一下,從被動視角變為主動視角,在太空回看地球,人類創造藝術、理解文明的角度都會撞擊出新的感受,這些啓發無疑會為創作帶來更加充沛的源泉。
人類的第一次登月,就激活了未來主義時尚浪潮,太空裝 Space Look大行其道。2017年,Chanel將秀場佈置成了火箭發射場景,模特行走在巨大的火箭裝置之下。
藝術家們的創作主題也圍繞宇宙展開。先鋒畫家Bonestell在作品中描繪出的飛行器、空間站等,今天看來也不過時。
商業營銷方式也會發生變革,2017年,就有公司策劃了《肯德基漢堡飛向宇宙》,讓飛行器帶着肯德基漢堡在太空飛行17小時。
隨着太空旅遊進入大眾紀元,新的藝術創作、文化美學也將持續沖刷我們的眼簾。比如我就很想提前預定太空版的“鐵鍋燉自己”直播!
除此之外,太空旅遊也將帶來政治經濟的新格局。
一方面,只有真正走出過地球,人類才能切實感受到“命運共同體”是存在的(科幻小説裏説的,勿槓),目前的政治地緣化趨勢有可能被改變。
另外,亞軌道太空旅行將改變地球社會經濟總量擴展空間有限的局面,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增長空間。航天的商業化,尤其是太空旅遊這樣的大眾消費品類,將成為拉動新經濟體的增長引擎。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曾説,計算機產業發展之初,誰也沒想到遊戲會成為其中佔比龐大的一部分,太空旅遊也是如此。
一個數據是,目前市場上正在研究的商業火箭型號就超過20款,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融資總額超過了60億。
由此帶動的資本市場、地面終端運營服務、衞星火箭產業鏈等等,都將迎來新的機遇。
(龍飛船回收平台,寫着一句“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硅谷鋼鐵俠”馬斯克曾説,“清晨醒來,想到未來會更好,就是航天文明的全部意義所在。”
一個普通人對太空旅遊乃至太空探索的小小期待,都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在一次次觸摸太空夢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相信,未來一定會比過去更好。
從宇宙的角度來重新看待眼前的危機,會發現保有信心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