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前知名度最高的機器人,那麼肯定非“索菲亞”莫屬,這個於 2015 年 4 月 19 日被激活的機器人,僅憑十分接近人類成年女性的外形(據説是以奧黛麗·赫本為原型設計的)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了。擁有橡膠皮膚,能夠表現出超過62種面部表情。索菲亞“大腦”中的計算機算法能夠識別面部,並與人進行眼神接觸。
而索菲亞之所以要有如此高知名度,還得從美國“西南偏南”音樂節,在直播的時候,當時主持人對她説:“你想毀滅人類嗎?請説‘不’。”結果得到的回答卻是:“好的,我會毀滅人類。”有媒體認為這可能只是一次技術故障,但索菲亞的這番言論還是被各種渲染、誇大,“要毀滅人類的機器人”成了她的標籤。
此後,“索菲亞”走向機器人生巔峯,在美國脱口秀裏和主持人談笑風生,笑着説猜拳勝利是邁向統治人類的第一步,在後來的訪談裏又收起了稱霸天下的野心,期望起愛與家庭。這個機器人甚至還登上了時尚雜誌ELLE的封面,紐約時報、英國衞報都採訪過她,沙特阿拉伯甚至授予她公民身份,成為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一台機器人,可以説是一顆冉冉上升的明星。
那麼索菲亞真的覺醒了自我意識嗎?並沒有,目前人類並沒有辦法賦予機器人以自我意識,因為人類自己都還沒有搞清楚,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人的大腦是一個複雜且擁擠的神經"高速公路",擁有數以十億計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和數千神經元相聯繫.要弄清大腦如何產生思維,行動,情感以及最關鍵的意識,即便對最聰明的科學家而言也是困難的。
人類自己都不沒有搞清楚意識產生的來源,自然也無法賦予機器人以意識。2013年有項實驗,德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使用當時世界上排名第四的超級計算機來模擬人類大腦1秒內的活動,它擁有超過700,000個處理器內核和140萬GB內存,每秒鐘1.051億億次浮點計算。
“京”超級計算機模擬了17.3億個神經細胞和超過10萬億個突觸的相互作用,如果這聽起來很多,但是這隻占人類大腦網絡的1%。
目前,像“索菲特”這樣的機器人都屬於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是指機器能在沒有編碼特定領域知識的情況下解決不同種類的問題,做出人類的判斷和決策。這並不一定意味着機器將實現創造力、直覺或本能等沒有數字類比的概念。而是能具備處理多種類型的任務和適應未曾預料的情形的能力。
AI對於事物的判斷都是來源於自身對於大量數據的模型訓練,從而可以在遇到問題時迅速提取數據進行判斷得出回答,這是有一套算法作為支撐的,這套算法的基礎便是在貝葉斯-拉普拉斯公式上進行延伸。
但是相比起如今AI只能解決單一領域的問題,科學家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具備人腦的部分功能,不僅僅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是可以對多種不同領域的情景作出判斷與決策。這就是通用人工智能,也是目前AI發展的一個趨勢。簡單來説,一輛無人駕駛的自行車,你給出一個指令之後,它能夠實現自平衡控制,還能對前方行人進行探測和跟蹤,並自動過障、避障。這台自行車已經具備了初級的自主決策的能力。
但是它的自主決策是基於您的指令的延伸,通過對不同場景作出判斷,從而更好駕駛。但是它不可能擁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在您還沒有下指令的情況下,自己就想要出去逛。
而索菲特就屬於這樣的通用人工智能,它可以回答您的許多問題,但是本質上來説,它還是人類程序設計出來的產物。
索菲亞的創造者戴維·漢森也坦言:
“目前世界上能進行對話的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編程的,索菲亞也不例外。智能的頭腦是由人控制的,而且內容往往是由人編排好的。目前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像人一樣理解世界,具有自我意識。”
甚至索菲亞的技術含量在當今社會來説,都不算頂級,索菲亞之所以看上去是個通才,是因為她在不同情況下,運行的是不同的程序,比如説,在聯合國演講,運行的就是預先編好的腳本;跟記者對談,運行的就是聊天程序;還有些時候,索菲亞運行的是戈澤爾的OpenCog人工智能軟件系統。
而許多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在神經形態計算芯片和其他的新型處理器的幫助下,機器或許能夠更有效地學習更復雜的任務,能夠更加從容地執行這些任務,從而根據場景的不同,進行自主的判斷,並不需要人為地進行切換不同的程序應對不同的場景。
索亞非只是一個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誕生的產物——和《終結者》裏的天網一樣毀滅人類,這個獵奇答案成了她網紅路上的一塊基石,然後索菲亞就和其他有血有肉的網紅一樣,迎着觀眾的口味一路躥升。當人類對這套已經興致闌珊的時候,它也就漸漸地消失在大家的目光中。
不過,隨着科技的發展,雖然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目前來説很難實現,但是依靠神經學習,人工智能將變得更加智能,發展人工通用智能主要有兩個主要方向。一種基於神經科學,試圖構建與大腦極為相似的迴路(人腦思維)。另一種基於計算機科學,讓計算機運行機器學習算法(電腦思維)。
當然,還有一些科學家希望將兩種方法集成到一個融合平台,同時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和現有類腦計算算法,賦予機器人以更強大的功能。
未來,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機器人也將在人類社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許多崗位上取代人類,我們已經進入到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社會。面對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我們無法拒絕,只能去適應它。未來,我們將與機器人一起友好的協作,而不是敵人。
【來源:胖福的小木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