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馬斯克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辦發佈會。
發佈會上首次公開可植入腦部的Neuralink設備和操作植入手術的機器人,並現場用小豬展示這項技術。該項目旨在通過植入設備解決如癱瘓、抑鬱、毒癮等腦部和脊椎損傷問題。目前人體試驗尚未開始。
Neuralink由馬斯克於2016年創立,總部位於舊金山,主要從事馬斯克所謂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開發,研發電腦與人腦融合技術,向人腦植入也許未來能夠上傳下載思想的微型電極。馬斯克説這項工作對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
馬斯克展示“腦機融合”新進展
據參考消息,馬斯克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如果人們要避免被人工智能超越,大腦與機器結合的神經條至關重要。
報道稱,馬斯克在談到該項目時説:“從生存性威脅的角度來看,這將是很重要的。”
該公司研究小組的成員分享了一份“願望清單”,內容從恢復癱瘓人士活動能力和盲人視力的技術到幫助人們心靈感應和上傳記憶以供日後參考——或者可能被下載到替換身體中。
報道稱,馬斯克説:“是的,我認為未來你將能夠保存和重播記憶,這聽起來顯然越來越像《黑鏡》劇情,但我想他們相當善於預測。”
目前,“神經連接”公司正在豬身上進行測試,研究小組正在研究人類臨牀試驗的可能性。
在發佈會現場,馬斯克展示了一羣實驗豬。這些實驗豬之前由手術機器人將最新版的Neuralink設備植入大腦。當人和它互動時,這些豬的大腦活動可以通過無線傳輸到附近一台電腦上。
同時,Neuralink公司將這些實驗的動物身上的植入物取出後,這些動物恢復正常生活,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人工耳蝸的歷程表明,不宜對腦機技術過於樂觀
據新京報消息,馬斯克發佈的這個裝置,要稱為腦機接口,還是有些勉強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所謂腦機接口,早就有了,而且已經投入實用,那就是人工耳蝸。不過,從人工耳蝸的發展歷史來看,並不支持對人機接口的過於樂觀。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近年來,隨着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牀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迄今全世界植入者超過36萬。不過,人工耳蝸的價格仍然很貴,大約在20萬左右。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參考消息、新京報、界面新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