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聊這個話題,我在館裏也經常跟弟子們探討這事,今天藉着“今日頭條”平台,跟大家再“老生常談”。
如果傳統武術也“與時俱進”、“不斷進化”,引進了拳擊的拳、泰拳的踢,學了現代搏擊的訓練模式,哪還是中國傳統武術嗎?還能算是中國功夫嗎?
圖片拍自“南京原本截拳道館”
上世界八十年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風靡大江南北,後來劉德華還翻唱過,“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有一個比喻經常用,我喜歡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説明問題。比如解放前,你穿的是洋裝,扛的是洋槍,但是隻要你保衞的是中國領土,你就是中國軍人。説到這裏大家大致明白了吧,傳統武術是不可能像“化石”一樣完整的標本存在,人在變,拳肯定在變,就像我常説的,老拳是老人編的,新拳是新人編的。拋開我們從技術上吸收域外武技,我們在訓練器械上也是“與時俱進”的,沙包都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包括護具等。訓練模式不可能不受現代體育的影響,因為人是社會人,接受外在信息是必然,受同化也是理所當然。其實我們的老祖宗也是受練功經驗的影響來改進自己掌握的技術,或者受當下的其他拳種影響來改變自己的拳法。就像葉問宗師(問公),問公的拳法改變,是因為地域變化,他的師父師公在內地傳播的方法在香港受到了限制,只能因地制宜,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就是小範圍的傳承變成了一定規模的傳播。李小龍師祖的截拳道也是,他在香港實用的招數,到了美國受挫,改變是唯一出路,變則通,通則達,但是不管怎麼改,都是中國功夫。為什麼?因為不管是學習到了拳擊的拳,還是吸收了泰拳的腿,還是用了現代搏擊的訓練模式,或者用來現代工業製造的器械,只要捍衞的是中國功夫的榮譽,你的功夫就是中國功夫,我們要有這個自信,不能打擊自己“傳統武術”的“不斷進化”。就像泰拳,傳統泰拳和今天的泰拳的區別非常大,大量吸收了拳擊的拳法,幾乎是全盤,但是泰國人還是稱現代泰拳為泰拳,並沒有把這個改進的體系剔除除泰拳的範疇,這就是民族的自信,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外來文化只能提升本民族文化的接地氣,但是改變不了本民族文化的基因,這種“自己的是自己的,別人的也是自己的”的強大內心的自信,我們傳統武術人也應該有。景德鎮用了現代的“電爐”,燒出來的就不是瓷器了嗎?就不是中國瓷器了嗎?
圖片拍自“南京張安邦工作室”
去討論這些武術屬性的往往是不怎麼打拳的居多,理論頭頭是道,但是真下場子練練,未必拿得出手,動手見真章。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結字眼,就像我們每天享用的空氣和水,我們只要用乾淨的就行了,沒必要去糾結水是什麼?空氣是什麼?也沒多少人説的清楚,説的清楚也沒有改變你得到的空氣和水,生命需要的就是這些。還有一個就像手錶,你會看時間就成了,沒必要搞清楚時針秒針分針背後的羅盤的齒輪的旋轉,製作的工藝,產地的歸屬,甚至那個製表名家的作品,這些和手錶的原始功能而言,無關緊要。這些都是附屬知識,不是必考的,但是非要糾結產地、製作工藝的人,搞清楚了產地,搞清楚了製作工藝,反而還不會看時間,這就得不償失了,武術界恰恰很多人再犯這個錯誤,很多人不就是除了不能練、不能打,什麼都懂了嗎?票友而已。
圖片拍自‘南京原本截拳道館’
這裏談到票友,我是嚮往“票友”的狀態,他們是享受武術,這也是我以後的追求,不練、不打、不求甚解,卻也其樂無窮,這是我人到中年,邁向中老年的,會偷懶了,當個打發時間的工具,而非純粹的學術追求或吃飯謀生的工具。
七七八八,寫了這麼多,也是有感而發,都是手打,錯字病句請多多包涵。我是張安邦,希望通過“今日頭條”跟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