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輪限薪令還要看效果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體育

25日,中國足協將又一輪職業足球降薪方案推出。降薪又不是比賽,怎麼也是一輪一輪的?二十多年前,中國足球頂級聯賽實行職業化沒幾年,球員腰包急速鼓脹,國字號球隊戰績總不如人意,越來越大的落差引起社會普遍不滿,中國足協首次決定限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限薪令,有俱樂部老闆冷冷地表示:“這不是逼着我們做兩本賬嗎?”

此後,限薪的話題多次進入足協和俱樂部會議的議題,甚至新的限薪辦法未及實施,便已聽説有了新的對策,道高還是魔高,貓捉老鼠的遊戲還沒分出勝負。

近幾年,從美國籃球NBA聯盟到歐洲足球五大聯賽,都發生了限薪風波。與中國足球的不同之處就在那裏的競技水平從來不差,限薪既不會影響球員的技術能力,也不會降低比賽質量。歐美職業體育的問題是整頓市場規範,貧富不等的俱樂部組織強弱不同的球隊,共同構成了競技大舞台。無視必要的均衡,任由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將使整個聯盟遭到報應。於是,為維護職業體育健康發展,必要的限薪應運而生。

在中國,足球和籃球是職業化程度最高的項目,公眾對其競技水平和觀賞價值的需求也相應地高出一截。二十年前,水平不算很差的國內球員與能力和知名度都不高的外援同場競技,如今,球技趕不上前輩父兄的國內球員淪為配角,全球名帥領着大牌外援在中國的賽場上獨領風騷。價格被哄抬到遠離價值的高度,老闆居然還玩得下去,豈非咄咄怪事?由此帶來的已不是一般的風險,也早就跨出了足球範疇。

此次降薪幅度之大、罰則之重,均超過以往,也超出輿論預期。制定重典,是認識上對職業體育和市場規律的醒悟,還是方法上對以往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進,只有看到效果才知。人們想知道的是俱樂部老闆和球員都準備好了嗎?(作者汪大昭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