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賽場的邊界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體育

  9月21日,陝西西安,全運會田徑訓練場,廣東隊的蘇炳添望向田徑主場館。這是他第四次參加全運會,他期待在百米決賽中取得好成績。當晚,蘇炳添以9秒95的成績奪冠,獲得個人首枚全運會一百米比賽金牌。在一個多月前的東京奧運會上,32歲的蘇炳添成為電子計時時代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選手。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在陝西省舉行。

  9月18日,全運會空手道訓練場,北京隊選手龔莉剛剛結束訓練。她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銅牌後收穫了大量關注,教練打趣説:“你現在該有偶像包袱了。”

  9月23日,全運會體操訓練館,廣東隊選手吳然在做拉伸,T恤印花是她喜歡的動畫片《瑞克和莫蒂》。在前一天結束的體操女子團體比賽中,她和隊友奪得了冠軍。在自由操的單項比賽中,預賽第二的成績讓她對決賽充滿期待。

  9月20日,小輪車項目男子組泥地競速比賽前,天津隊的李曉剛(右)在訓練室一邊熱身,一邊看着屋外大屏幕直播的女子組賽況。他今年30歲,是上屆全運會該項目的冠軍。當日的決賽中,李曉剛不慎摔車,以最後一名的成績結束了比賽。他説,摔車的一瞬間,自己腦子一片空白,“啥都沒了”。

  9月22日晚,全運會舉重男子73公斤級決賽結束後,石智勇在器械的輔助下減緩腰部的傷痛,“我聽見骨頭響了四聲。”他説。東京奧運會上,他以總成績創世界紀錄奪冠,全運會上,他又打破了抓舉和總成績兩項世界紀錄並奪冠。

  9月17日晚,浙江隊的孫露寧趴在休息室的地上,啃了兩口麪包,一言不發。她剛剛完成攀巖16歲以下組女子兩項全能預賽,在計算分數後,認為自己無法進入決賽。攀巖項目今年首次進入東京奧運會,設2枚金牌,3年後的巴黎奧運會將增加至4枚。不少16歲以下的選手正為下屆奧運會拼搏。當晚,孫露寧最終以第八名的成績晉級決賽。

  9月23日,全運會體操訓練館,東京奧運會平衡木金牌得主管晨辰在訓練間隙。當日下午,她放棄了女子個人全能比賽,把更多精力留給單項比賽。在26日的平衡木決賽中,一次失誤讓她無緣領獎台。

  9月16日,全運會女子七人制橄欖球比賽第一場結束後,聯合隊8號隊員於麗萍在更衣室內。今年7月,她們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獲得第七名的成績。聯合隊由東京奧運會原班人馬組成,她們的更衣室內懸掛着國旗和黨旗,球隊中七成球員入了黨。

  9月21日,香港代表隊跨欄運動員呂麗瑤在全運會田徑訓練場上。幾年前,她曾公開過去遭前教練性侵犯的經歷,並呼籲其他受害人發聲,喚起對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犯的關注。

  9月19日下午,浙江隊選手汪順在全運會游泳訓練館熱身,他和教練説,“還是有點困”。兩小時後,他以絕對優勢獲得了4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隨後的比賽中,他又連拿5金,全運會金牌總數達到驚人的15枚。

  “洪荒之力還有嗎?”

  西安奧體中心遊泳館裏,傅園慧被記者圍住發問。她先是一愣,隨即坦言:“沒有了,沒有了,年紀大了。”語氣真誠,如同5年前里約奧運會上的那句“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

  里約奧運會賽場上,獲女子100米仰泳銅牌的傅園慧表示“我很滿意”,她“反套路”的率真幽默迅速出圈,提醒人們重新認識中國運動員這個羣體。但那次看似毫無徵兆的走紅,實則是時代在積極共謀。

  曾經,“為國爭光”是中國運動員統一且近乎唯一的面孔,每塊金牌似乎都承載着數億人的“安全感”。隨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中國代表團交出金牌總數第一的答卷,體育帶來的民族自豪感達到頂點,越來越多藏在金牌背後的個性、慾望和故事得以還原。

  人們開始學會接受“金牌”以外的不同選項。運動員逐漸有了粉絲羣,體育賽場上亮起了應援燈牌,體育明星和“偶像”有了高度重合。

  東京奧運會,一場只能在互聯網上圍觀的賽會反倒將運動員推到最前台,體育明星成了“頂流”。楊倩的“大心臟”、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管晨辰的“袋鼠搖”,00後選手的集體亮相為射擊、跳水、體操等傳統優勢項目注入生命力;“不懂熱搜”的舉重冠軍侯志慧不到兩個月就適應了“熱搜常客”的身份,石智勇、李雯雯、呂小軍等具有“逆天”實力的選手,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冷門”強勢項目舉重“熱門”的一面。尚不論蘇炳添、張雨霏、汪順這些在田徑、游泳等主流項目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選手,迄今在奧運會上只有一次亮相的空手道,也讓龔莉和尹笑言背上了“偶像包袱”。

  承襲了東京奧運會的關注度之後,陝西全運會也遇到了挑戰。

  作為國乒“流量擔當”之一,樊振東從廣州出發征戰全運會時,大量粉絲前來送機導致機場出現混亂,樊振東不得不“懇請球迷們允許我做個普通人”。全運會成就六冠王的汪順載譽而歸,在機場被瘋狂粉絲強行要求戴上“愛心”帽子,賽場上霸氣十足的汪順在場下陷入手足無措的窘境。“一戰封神”的蘇炳添似乎早已知曉流量背後的盤算,只要在公眾場合,他便像一隻時刻準備着的獵豹,警惕地感知着角落裏的目光。

  現在,如何處理賽場的邊界,對觀眾和運動員而言都是一道考題。

  “哥哥已經很努力了”“你已經很棒了”……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讀出的可能是“不唯金牌”的全新體育觀,也可能是飯圈文化留下的痕跡。只不過,競技體育天生具有殘酷和孤獨的屬性,如果不是真的見識過鮮花和荊棘,錯誤的鼓勵也可能是一種“殺傷性武器”。

  在經典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中,教練安慰失敗的吉塔説:“別灰心,我們已經很努力了,只不過沒贏而已,這並不是你的錯,只能説,有些人註定與世界冠軍無緣。”只有吉塔的爸爸始終讓女兒相信:“你就是世界冠軍。”而最終成就吉塔的,就是這顆成為冠軍的心。

  當新聞措辭中的“遺憾失金”被粉絲要求糾正為“喜得銀牌”後,這種氾濫的“寬容”可能讓本應前進的人困在原地。至少對一名付出巨大努力、有奪金能力的選手來説,“銀牌也很好”未必真的是寬慰。

  給失利包上成功的外衣,或許是體育教育缺位的結果。坦然面對失敗、不刻意迴避,這是專業運動員每天的必修課。要探清關心的邊界,得先從瞭解體育、瞭解運動員開始。在運動員的生活中,既有求而不達的痛苦,也有屢敗屢戰的執著,不甘心是大多數人堅持的原因。

  經典動漫《灌籃高手》中,赤木剛憲率湘北隊一路披荊斬棘終於與王者海南隊相遇,他在比賽中不慎受傷,但哪怕冒着結束籃球生涯的風險也要堅持上場,一句話凝結了他所有的不甘心:“這是我好不容易抓到的機會。”

  這種“好不容易”幾乎闖入過所有運動員心裏。競技體育像金字塔,有聚光燈煩惱的人只是塔尖的少數,更多人站在光影之外等待上場,即便輸贏在他們站上起跑線時就大致清楚。剩下的,只是自己和自己作戰。

  賽場的邊界其實並不難找。多一些空間,讓最終成為冠軍的人可以有疲倦、迷茫或低谷的時刻;多一些尊重,畢竟大部分人無法成為冠軍,但只要有賽場,就能激活他們想要成為冠軍的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 攝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寫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