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給冬奧“安全感”航天力量顯身手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體育

從北京北站出發,搭乘車廂頗具冬奧氛圍的高鐵,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能抵達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太子城站,這裏就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主要競賽場地。

在這個由國家級貧困縣蜕變成為冬奧賽事舞台的塞外小城,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長峯的安保項目團隊長期駐守於此,用航天科技為冬奧注入充足而強大的“安全感”。

在底子薄的小城化解“水土不服”

據瞭解,為充分響應冬奧整體安全防控需求,航天長峯全面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意在建設多層次、立體化冬奧安保科技系統,打造融合、可視、智能、協同、移動的新型安保指揮模式,全面提升安全防範能力和反恐處突能力,實現平安冬奧。

對於航天長峯安保項目團隊而言,從2008年開始,他們的高科技安保體系在經過夏季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的考驗後,自然而然早已經得心應手。

然而,長期積累的經驗在這裏還是遇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水土不服”。以往的賽事、活動都是在北上廣等大型城市,各方面的基礎設施相對成熟和完備,因此,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安保體系能夠更快落地。

相比之下,以儒家核心思想“崇尚禮義”而得名的張家口市崇禮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在2019年才得以脱貧,這裏“山連山,連綿不斷,溝套溝,難以計數”。雖然自從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這個一直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小城終於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其基礎設施依舊薄弱。

因此,為確保安保系統在此落地,就必須聯合當地交通、市政等加快推進一些相關大型項目建設。“冬奧會舉辦地海拔高、氣温低而且全部為露天場地,現場情況複雜,與以往的大型活動全然不同,團隊之前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因此在項目的運作和管理方面需要不斷探索。”航天長峯科技冬奧項目負責人陳曦介紹。

據瞭解,張家口市之前也舉辦過一些活動,但與奧運會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張家口市交警支隊一負責人表示,“因為沒有經驗,最開始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一直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根據經驗辦事。在與航天長峯合作後,他們幫助我們一起把經驗性的思路、想法轉化成可實施的技術方案,非常感謝他們。”項目團隊裏這羣年輕人的專業、敬業和不斷學習的態度令他印象深刻。

雙方通過合作探討,從制定預案、方案等開始,思路逐漸清晰。眼看着資料一本本摞起來、成形的東西越來越多,項目在合作中穩步推進。

在張家口市交警支隊牆上張貼着一張由航天長峯冬奧項目團隊製作的交通管控地圖,上面將張家口市所有點位、管控方式、交通流向等都標註得非常明確,一目瞭然。這是團隊成員為確保嚴謹、準確,去各個地方一遍遍進行實地路線勘察的成果。

工期短又遭遇疫情衝擊

據悉,航天長峯負責的科技冬奧項目主要是建立一個面向安全保衞、技術防控、指揮調度三方應用的信息化系統,具體內容包括廣泛覆蓋的前端感知及探測系統等。

該項目團隊分成了室內、室外及軟件建設三個大組。室外工作包括前端的監控、電警卡口、電子圍欄、各種採集設備的安裝等。崇禮區海拔較高,夏天太陽光照非常強烈,出去一趟手臂就可能被曬得留下紅印甚至脱皮;冬季也來得非常快,剛10月份氣温就已經接近零下,一月最冷時已達零下三十度,屬於高寒極端天氣。

這導致崇禮當地有效施工期相對短暫,每年只有4月份到10月份能進行集中的室外建設,比別的地區大概要少兩三個月。此外,夏天暴雨現象嚴重,所以對建設質量要求和工期的要求都比較高。

項目團隊中的王紅葉負責鄉鎮視頻建設工作,整個施工期間,他跑遍了全部10個鄉鎮的一百多個自然村。項目覆蓋整個崇禮區,有村莊的地方就要確保有監控,即便有些村莊只有幾户人家。

他和同事去鄉村施工時,有些地方根本沒有飯館,就不得不每天帶飯出去,借不到熱水的時候只能湊合吃冷飯。甚至有時候因為位置偏僻,距離項目辦很遠,往返需要一天時間,就臨時寄宿在老鄉家裏。極寒天氣裏,團隊頂風冒雪,吃住全在施工現場,有時還要克服困難自己生火做飯。

“選址非常分散,一個又一個的村,有些偏僻到連路都沒有,車進不去,只能用推車等人力交通工具運送水泥等物料。”王紅葉介紹。

據統計,前端設備需要2200個,這意味着要挖一千多個坑,一般情況下挖一個坑花費半天時間,然後再澆築回填,最後還需要十天左右時間進行養護,這才算做完一個前端的基礎立杆。

年初,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中間還出現了小插曲:崇禮要緊急建一個疫情防控隔離點,當地政府用户第一時間就聯繫上了航天長峯冬奧項目團隊。

接到通知的當晚,團隊就協調了設備、車輛和人員,第二天直接從北京帶貨出發,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就搭建好了臨時隔離點,為80間房裝上了監控系統與通訊設備,確保了當地的公共衞生安全。

“這項緊急任務並不在奧運項目合作範圍之內,但充分説明了合作方對我們的巨大信賴。”陳曦表示。

那時全國各地防控政策非常嚴格,隔離點建設完成後,他們無法再返回北京,在當地也無法開工,只能做一些溝通協調工作,差不多4月份才陸續恢復。有效時間再一次被壓縮。

“我們總共合作了二十多個部門,期間因為需要市政項目進度的配合,很多工作目前還沒法開展。後續,我們要完成建設、調試,確保新建的設備能達到暫時運行要求,因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整體時間確實緊張,但我們有信心。”項目另一位負責人劉鴿表示。

極限運動帶來的安保技術新挑戰

對於本次冬奧會而言,除了傳統的路面、空中防範以外,航天長峯安保團隊還重點加強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保障。“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虛擬的網絡環境安全方面的風險大增,所以這次我們重點加強了網絡安全防範、攻擊的探測以及回溯。”陳曦表示。

據瞭解,這支安保項目隊伍平均年齡在32歲左右,其中大多數人都有過以往大型活動安保項目經歷和經驗。從2008年的第一個項目至今,他們在安保方面的技術也隨着實際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和提升。

最顯而易見的是安保防範的範圍越來越大。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時,安保主要聚焦陸地防控;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因為場館沿黃浦江建設,所以加入了水下防控;在大運會時,又增加了空防。整體而言,他們提供的防護逐漸從實際層面轉入網絡等虛擬層面。

隨之而來的就是技術的逐步成熟。比如,之前使用紅外技術防止入侵,但可能會因為有人晃動或者落葉等產生誤報,對安保人員正確評估產生影響。而現在的新技術就可以對小目標進行屏蔽,對使用的環境不挑剔,即使颳風、下雨等也不受影響。此外現場的高寒環境對以往使用的常規設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高山上也要能正常、穩定的持續工作,為此項目團隊不斷調整方案、多次試驗才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就2022年冬奧會來説,要在冬天舉行這種大型活動,天氣會對比賽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團隊在安保策略、方式等也有了較大調整。

相比於以往賽事,冬奧會極限運動較多,因此考慮救援方面的措施也是航天長峯安保項目團隊的重點工作。冬奧的室外項目技巧性強、觀賞性高,但相對的危險性也較大,即便是專業的參賽選手也可能發生意外;此外冬季降雪是不可避免的,對於比賽的工作人員尤其是觀眾發生滑倒、擁擠和踩踏的可能性也隨之提升,萬一有人受傷,安保系統必須保障其第一時間獲救,因此警力、志願者、醫護人員必須建立起一個實時、高效、暢通的通信手段和保障團隊。

(文/鄭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