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殘奧會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國運動員在各個賽場上頻頻奏凱,他們用頑強詮釋了生命的力量,用激情展現了體育的熱血,用真誠講述着友誼的故事。
激發勇氣 帶來信心
“體育改變了我!”拿到女子200米T37級短跑金牌後,中國姑娘文曉燕笑着説道。
24歲的文曉燕是先天左側肢體功能障礙。2014年,她進入湖南省殘疾人田徑隊,走上了體育的道路。對殘疾人而言,練體育需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汗水,但為了心中的夢想,文曉燕一直在堅持,為了備戰殘奧會,她已有快兩年沒回家了。
文曉燕説,體育讓自己更加積極陽光,身體變得有活力了,還能不斷突破自身的極限。3年前,她還進入了北京體育大學。這次在殘奧會上爭金奪銀的運動員中,不少人都是文曉燕的同學。
很多殘疾人運動員説,是體育激發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在女子400米T11級決賽中,盲人選手劉翠青成功衞冕,並打破了自己保持的殘奧會紀錄。幫助劉翠青實現夢想的是引導員徐冬林,8年來,他是劉翠青在賽道上的“眼睛”,幫助劉翠青克服恐懼,在田徑場上逐夢“飛翔”。
“我幫助劉翠青實現了夢想,她也延續了我的夢想。”徐冬林説。一條10釐米的引跑繩,成為兩個人在比賽中溝通的紐帶。合作8年,彼此信任、默契十足的兩人已有了親人般的情感。
在舉重賽場,第四次參加殘奧會的劉磊在男子65公斤級比賽中一舉奪金,實現了殘奧會四連冠。談及體育對自己的影響,他説,體育讓自己更自信、更有正能量。
“儘管有一些在別人看來悲慘的經歷,但我能更陽光、更美好地去觀察這個世界。”劉磊説,身體的殘疾或許不幸,但生在一個好時代是真正的幸運。“如果中國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沒有和平、穩定、繁榮、富強的環境,我哪有機會站上領獎台?”
殘疾人鐵人三項運動員王家超同樣是第四次參加殘奧會,此前3屆比賽他參加的是游泳項目,幾年前從省隊退役後,他轉戰到更有挑戰性的鐵人三項——從游泳、自行車到跑步,為了備戰殘奧會,每週的訓練時間多達30個小時。
王家超小時候因事故失去了左臂。他説,因為身體殘疾,自己一直很自卑。即便是獲得了殘奧會游泳冠軍,還是有自卑感,但是鐵人三項讓自己逐漸樂觀了起來。到世界各地參加國際比賽、與國內外的“鐵友”相識互助,讓王家超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
堅持不懈 自強自立
勇攀高峯——人如其名的馮攀峯在乒乓球男子單打3級決賽中獲得了殘奧會四連冠。從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始,馮攀峯便一直向人生的更高峯攀登着。
因小兒麻痹症,馮攀峯從小下肢癱瘓。11歲那年,他拿起了乒乓球拍,從此便喜歡上了這項運動。馮攀峯説,小時候訓練條件艱苦,冬天沒有暖氣,坐着輪椅活動範圍有限,身體熱不起來,手上長了凍瘡。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阻擋對體育的熱情和堅持。在馮攀峯看來,人生之初的際遇不是他能選擇的,但他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選擇了充滿陽光的人生。
參加本屆殘奧會的中國乒乓球選手中,有超過一半的隊員年齡在30歲以上,一半以上的人蔘加過至少兩屆殘奧會。寶刀不老的背後,是未曾改變的熱愛和日復一日的訓練。
56歲的趙平是本屆殘奧會上年齡最大的中國運動員。30多歲時,他因事故導致高位截癱。練習乒乓球一開始只是為了輔助康復,但趙平逐漸在乒乓球枱上找到了自信和快樂。
一方面是身體的殘疾,另一方面是年齡的增長,這都給趙平的日常訓練備戰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這名乒壇老將相信堅持的力量。
“如果我可以,其他人一定也行。我希望通過殘奧會這個舞台,向大家展示殘疾人自強、自立的一面,鼓勵更多殘疾人積極鍛鍊身體、融入社會。”趙平説。
老將的堅守令人淚目,小將的勤奮同樣值得點贊。
東京殘奧會首個比賽日,“00後”選手王小梅在自行車女子C1-3級3000米個人追逐賽上獲得一枚銀牌,這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本屆殘奧會上的首枚獎牌。
王小梅由於先天性腦癱,左邊肢體僵硬。教練説,王小梅並不算是一個好苗子,但是憑藉着後天的努力脱穎而出。因為身體殘疾,自行車訓練中摔跤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公路訓練,王小梅在急彎時摔進了排水渠,臉頰和眉骨都受了傷,但她只是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反倒安慰起教練來。
16歲的游泳選手蔣裕燕是中國代表團中年齡最小運動員。4歲時,她因為車禍失去了右腿和右臂。8歲那年,蔣裕燕接觸了游泳,在泳池中展現出天分,只用1個月就完成了健全孩子3個月才能完成的訓練課程。
對意志的考驗不僅在泳池中。由於身體的成長,蔣裕燕截肢處的骨頭生長會頂出皮膚,時常需要到醫院做手術“鋸骨頭”。種種考驗練就了她堅強的個性,也讓這個年輕的姑娘取得了更大的突破,走上了殘奧會的賽場,奪得女子50米蝶泳S6級金牌。
團結友愛 傳遞友誼
站在合影區,獲得女子50米蝶泳S5級金牌的中國選手盧冬蹲了下來——站在她兩邊的銀牌和銅牌獲得者都坐着輪椅,為了更好地留下難忘瞬間,盧冬主動和對手“站齊”。這一暖心的舉動和最美的瞬間,近來引發無數讚譽。
盧冬的謙遜和格局源自體育、源自生活。6歲時,她因車禍失去了雙臂,在泳池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説,自己的生活和“普通女孩”沒有任何區別,一樣喜歡化妝、彈琴、書法、做飯,平時也愛吃、愛玩、愛鬧。
盧冬説,自己並不特別——“只有把我們看做人羣中普通的一個,分割彼此的屏障才能被打破。”
在賽場上展現風采,在賽場外傳遞友誼,中國運動員在殘奧會的舞台上生動演繹了奧林匹克的友誼和團結精神。
在擊劍項目女子佩劍個人A級決賽中,邊靜戰勝格魯吉亞選手奪得金牌。比賽結束後,邊靜並沒有馬上離開賽場,而是走近了坐在輪椅上的對手,推着她一起離場。這一舉動也讓格魯吉亞選手分外感動,緊緊地抱住了邊靜的手臂。
邊靜説,兩個人早已在賽場相識,比賽結束後便想着儘可能地去幫助她。“賽場並不是只有你輸我贏的競爭,在比賽之外團結友愛、傳遞友誼,展現中國運動員的良好形象,是我們應該做的。”她説。
在舉重賽場,第三次參加殘奧會的譚玉嬌和“六朝元老”、埃及選手奧馬爾也上演了英雄惜英雄的温情互動。在女子67公斤級決賽中,譚玉嬌和奧馬爾分別獲得金牌和銀牌,比賽後,兩名運動員開啓了“互誇模式”。
譚玉嬌説,兩人相識於2012年倫敦殘奧會,那時的奧馬爾就已經是殘疾人舉重界的明星了。賽場之外,兩名運動員聊得很投緣,奧馬爾還送給譚玉嬌一件隊服。此後,兩人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相遇,每次見到都很開心,這場跨國友誼越來越深。
今年已是47歲的老將奧馬爾也説,看到譚玉嬌在殘奧會上奪金很高興,聽説她以自己為榜樣,感到很自豪。
“我們之間惺惺相惜,這是非常珍貴的友誼。能夠跟自己的偶像同台,對我來説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激勵,讓我更有動力去做更好的自己。”譚玉嬌説。
除了殘奧會選手,如今的譚玉嬌還有一重身份——北京冬奧宣講團宣講員。她説,希望通過自己的宣講,讓更多人關注殘奧體育、瞭解北京冬殘奧會。
“這個世界非常之大,殘疾人應該大膽地走出家門,也可以去嘗試一些體育運動,或許能發現自己的天賦,讓生活更加精彩。”譚玉嬌説。(記者 劉 嶢 孫龍飛)
原標題:體育,讓生命煥發光彩——中國健兒閃耀東京殘奧會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9月0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