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灌籃4》由李晨、歐豪、侯明昊擔任經理人,朱芳雨、馬布裏、郭艾倫擔當教練,曾可妮、戴燕妮、包上恩為球隊領隊。這一季節目設立了街頭、國際、學院三條賽道,每條賽道分別組成考核官隊伍,對其他球員發起挑戰,讓不同背景的籃球愛好者都獲得表現機會。日前,節目總導演彭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一檔主打“汗水+球技”的節目,雖然節目的主舞台在籃球場上,但節目中既有相貌俊朗、球風也硬朗的球員,也有雖然顏值沒有特別突出,但在球場上展現魅力、“用汗水提升顏值”的球員,“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這就是灌籃4》訓練間隙。
變化:賽制的殘酷性帶來了真實的情緒
“灌籃4”賽制殘酷的基調在一開始便被定下了,這一季“灌籃”設置了街頭、學院、國際三條賽道,並用賽道考核官與賽道隊員對抗的前期賽制,讓節目首期就通過起點不同的隊員間對抗,若戰勝,則全員晉級;若失敗,則全員待定。比如來自CBA的籃壇繼承者與街頭考核官的正面碰撞,就是職業與草根的對抗看點,比賽前大部分人都不看好街頭派,甚至有人説街頭籃球就是活在集錦視頻裏的,結果不僅雙方比分咬得很緊,緊張刺激貫穿比賽,最終街頭考核官的勝利,也上演了一出對破除刻板印象的逆轉好戲。
對於這一季賽制的改變,彭翔表示,最主要是將如今國內外籃球的門派歸類,讓大家清晰地看到不同類別優秀球員的生存之道。而在這種跨籃球圈層對抗的公平競技下,提出了不要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忽略所有籃球愛好者的努力,比如“街球手肯定打不過CBA職業球員”的偏見。海選時,被眾多球員看不起的街頭考核官,反而一戰成名。“這無疑都是賽制的殘酷性給予了選手真實的壓力,帶來了真實的情緒。”
這季節目主要是選拔男性球員,但前兩期節目中也邀請了來自學院、街頭、國際的女籃球員,節目中還有球員王向彬的母親,也是前女籃隊員,如今依然在堅持打籃球。對此彭翔表示,相比男籃,女籃相對而言不被大眾關注,但她們也很優秀。彭翔説,CUBA的女球員講過一個故事,雖然自己的球隊已經是CUBA四強級別隊伍,但是在學校裏打比賽的時候,每當男籃比賽時球場座無虛席,而到了女籃比賽時觀眾卻寥寥無幾。“她們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並不比別人少,她們也應該獲得更多的關注。我們希望打破性別和年齡的桎梏,讓更多人看到並關注女籃的發展。”
這一季節目設置了街頭、學院、國際三條賽道。
選手:球員國際化會帶來“鯰魚效應”
《這就是灌籃》四季節目,為大量來自CUBA以及街頭的籃球少年提供了展示舞台。王少傑、朱松瑋、祝銘震、張寧等33名參與節目的球員通過CBA選秀大會進入職業賽場,因此產生了“要選秀,先灌籃”的説法。在經歷了前三季之後,這一季的選手選擇更多元化,把所有籃球派別全部網羅在一個起點,就像“武林大會”一樣,無論是體系下成長,還是自學成才,只要熱愛籃球,都有機會同場競技,在彭翔看來,“不拘一格選人才是灌籃一貫的基準。”比如本季的“網紅”選手“砸哥”李巖,漂泊30載,苦熬人生,鑽研出獨門砸球絕技,只為不向生活低頭,將憤懣與愁傷狠狠地砸向籃筐,這其實就是籃球即人生,籃球即生活的例子。“當我們能從這些球員身上看到某種精神的時候,就是節目非常需要的籃球典型。我們會挖掘這些具有獨特魅力的草根選手,因為他們代表着籃球路上不同的風景。而其他的選人標準是球技出眾,性格有特點,有一定成績的選手。”
節目吸納了眾多外籍球員。
除了年輕的“街球王者”選手之外,這一季節目選手集結了CBA球員、CUBA球員以及國際外援,李京龍、曹芳、楊政、白晶等在節目中都有亮眼表現。《這就是灌籃》做到第四季,彭翔表示,一直在嘗試的改變就是,希望探索和拓寬籃球的邊界,首先是地域的邊界,節目邀請了眾多外籍的球員加入到競爭中,讓國內球員更深刻體會“狼來了”的現實狀況;此外是人羣的邊界,街頭草根網紅,跟學院、職業、青訓以及國外體系下的不同類型球員,不同的成長曆程,不同的生存路數,看他們之間是否能誕生出融合與碰撞的故事。
在首期節目中,國際考核官菲利普、戈蘭、米蘭,是中國三人籃球國家隊的陪練,他們也分別是塞爾維亞U23國家隊球員、斯洛文尼亞U23國家隊球員。這一季走國際化路線,邀請國外球星馬布裏擔任教練,並有外籍大神球員全程參賽,甚至專門增加了“國際賽道”。對此,彭翔表示,首先國際化球員會帶來一定的“鯰魚效應”,刺激所有球員,拿出最佳的表現,面對三季以來的最強競爭。同時,籃球是一個超越國界、語言、年齡等因素的競技項目,球員的成長將有更大的對比空間、參照空間、學習空間。不同類型的球員對待籃球、團隊、勝利等有着不盡相同的理解,國際球員的成長經歷必然能給這樣一個多元化的臨時團隊更大的正面影響力。而且,國際球員與中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也很有看點,比如美國球員CJ愛唱中文歌曲,中漂外教康康愛吃四川火鍋,國際考核官米蘭喜歡拔火罐,“國際球員對中國文化的融入,國際球員如何在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很好的載體。”
內核:專業體育和娛樂真人秀一直在博弈
除了籃球技術上的優秀全能,“灌籃”尊重每個選手在籃球之外更多元的人格特徵,也讓故事更加的豐富。在彭翔看來,作為一檔籃球真人秀,在球技之外,選手更多元的人格特徵最重要的是通過不斷變化的賽制來激發的,比如海選時街頭考核官被大部分人輕視,認為街頭球員華而不實,是活在錦集裏面的,當時曹芳就狠狠地懟回去,認為沒有這些有流量的草根球員,看正規球員的人會更少。這也正因為是考核賽制,被懟和懟人的“放狠話”環節讓人物情緒變化,帶來了人物性格的體現。還有第一次分班時,教練組必須各出奇招,才能把心儀球員招至麾下,這時可以看到路人王球員柳楊傑被侯明昊的真誠拉票而感動的感性性格,以及白晶説不會因為領隊送了什麼禮物就改變個人選擇的堅定性格。“賽制的殘酷或者新穎,最大的目的就是凸顯人物的性格,隨着節目進程,選手的人格特徵會更加立體。”
白晶性格堅定。
柳楊傑性格感性。
體育類的綜藝節目都面臨着一個問題,如何平衡專業體育和娛樂真人秀之間的關係?彭翔坦言,在“灌籃”中這兩種關係一直在博弈,如果更偏娛樂一點,那麼球迷會罵不專業,如果太垂直,那泛眾又敬而遠之,“現在基本上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就是專業體育裏放大精彩進球、絕地逆襲、英雄主義的強情緒點,讓泛娛樂觀眾也能為之共鳴的燃點、笑點、淚點,比如第二期節目中的蓋帽‘雙鬼拍門’,就讓無數觀眾驚呼彷彿是《灌籃高手》照進現實;同時娛樂真人秀也是為比賽服務,在不影響賽事公平性前提下,對人物權利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例如先打還是後打的選擇,出戰規則的優勢條件,選人的權利爭取等。這些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為比賽奠定了基礎,既鬥智也鬥勇,這是專業與娛樂之間的平衡點。”
破圈:想着破圈之前,先要做好擴圈
2018年的第一季《這就是灌籃》因為周杰倫、李易峯的參與,讓節目在大眾娛樂市場中吸收了足夠的關注度,節目也在此後每一季中都相應增加了專業性。與“街舞”“説唱”等其他垂直領域的綜藝節目相比,籃球顯得專業性更強,對於球迷之外的觀眾,如何“破圈”?對此,彭翔表示,想着破圈之前,先要做好擴圈,因為籃球球迷圈子實在太大了,中國有1.4億核心球迷和4億泛球迷。“我們每一季節目的數據顯示,年輕的觀眾越來越多,男女比例較為平衡,不斷有其他體育圈用户加入籃球用户,這些都可以説明,籃球想要破圈,要一步一步做好擴圈這條路,把專業度、好看度做到極致,服務好籃球受眾,也將吸引到更多人關注。”
《灌籃4》中儘管有“明星經理人”“女領隊”的設計,但有網友提出,這些明星都不是頂流,在節目中也沒有特別多的表現空間,啓用明星可以起到多大為籃球“引流”、在更大眾的市場形成影響力的作用?在彭翔看來,籃球綜藝有它的特點,就是要在籃球比賽的邏輯下展開講故事,那麼經理人也好,女領隊也好,他們的功能和故事也要圍繞這個中心,“不然就有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而除了比賽之外,很多籃球的精神比如熱愛,比如堅持,個人與團隊,堅持與妥協,如何面對競爭,如何面對失敗等,都是藝人能夠用自己的經歷和智慧,去温暖球員、激勵球員的結合點,也是講述體育故事的最好的題材。比如在某一期中,某一位球隊隊長要求球員服從戰術,但是球員認為自己不會是主力,有些懈怠,造成兩位球員爭執升級,後來是女領隊戴燕妮通過自己的經歷,緩和了球員之間的矛盾。再比如為球隊爭取輪空權的比拼,女領隊和經理人在比拼中,都爆發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平板支撐項目上,女領隊包上恩本來只能堅持90秒,但是在團隊力和意志力的支撐下超越了自己的極限,堅持到了四分鐘,這種精神也收穫了球員和觀眾的大量好評。“這一季在明星的選擇上,熱愛籃球是先決條件,為了籃球為了球隊,明星能夠付出什麼,是這一季着重探索的範疇。”
女領隊是節目的有效補充。
——問答——
新京報:這一季賽制是一個焦點,在賽制設置上,考慮的核心是什麼?
彭翔:在打法上,路人王1對1打法,3對3打法,5對5打法,看點各不相同,但是都能看到不同球員站出來成為球場的主角,彰顯自己的實力和態度。賽制上,海選罕見的考核官賽制,告訴選手別心存僥倖,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能被看到。分組之後採用FIFB(國際籃聯)的5對5正規賽制,淘汰了一批戰術素養弱的選手。到街頭搶分賽制時為一球之爭頭破血流的場面,無不挑戰着選手的實力和心力,吊足參賽者和觀賽者的胃口。
新京報:奧運會剛過去不久,節目在這時候迴歸,會有一些什麼特殊意義嗎?
彭翔:節目一直在發掘籃球的魅力,第一要節目精彩好看,第二要觀眾覺得對我有用。藉助奧運會帶來的體育熱情,我們希望能在全社會掀起一股籃球熱潮,讓籃球運動走進大眾日常生活,同時倡導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為全民健身助力,為建設體育強國添磚加瓦。
新京報:《這就是灌籃》已進行到第四季,和前幾季相比有哪些期許?
彭翔:我們希望《灌籃4》打造一場兼顧熱血體育精神和綜藝效果的籃球青年的新秀賽。這一季的新球員為節目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我們將用籃球打破年齡、性別和圈層的桎梏,通過真槍實彈的比賽形式,賽出獨特風格,賽出灌籃精神。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