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盃1/8決賽,廣州恆大0-3完敗給崑山FC。應該説,這樣的失利早有預料:一羣職業賽事零經驗的“娃娃軍”,自然無法和中甲第3的崑山FC扳手腕。一場0-3,也再次打醒球迷:未來三到五年,中國足球仍將繼續為凋零近20年的青訓生態付出沉重代價。
足協盃出局,是恆大意料之中的一場失利
眾所周知,恆大的主力軍,正在西亞征戰亞冠。而昨天這支出戰足協盃1/8決賽的恆大隊,連“二隊”都算不上:
首發11人,平均年齡19歲,除了黃光亮(21歲)之外,其餘球員全都是00後。吳俊傑、張昱傑只是18歲的毛頭小子,布格拉汗是唯一有中超、足協盃替補出場經驗的球員,而且出場次數連一個巴掌都不夠。
而崑山FC全隊首發平均年齡26歲,年紀最大的一名球員32歲,且大部分是中甲主力;433陣型,兩名外援阿德尼吉(踢過歐聯杯)、伊爾德貝爾託(踢過葡超、英冠)衝鋒陷陣,包辦了3個進球中的2個,另外一個入球,則是不滿29歲的本土球員塗東旭(此前也是恆大青訓梯隊球員)。
崑山FC對陣恆大“學生軍”,一方全部處於26-32歲的職業球員黃金期,另一方卻是職業聯賽“零”經驗。這樣的比賽,就是降維打擊。
0比3,是對足球青訓歷史欠賬的又一次償債
恆大這羣00後孩子,足球啓蒙應該是2006年前後。然而,那時的足球環境是令人絕望的:2001年震驚中國足壇的“甲B五鼠”,黑哨、假球醜聞不斷;2004年,中國男足在世界盃預選賽恥辱出局;2006年9月,中國男足的世界排名是103位,亞洲第15,跌入低谷;2007年,中國男足在亞洲盃小組出局……
2006年,《足球報》的“中國足球人口調查”顯示,85後、87後——也就是馮瀟霆、郜林、蒿俊閔這撥球員,是中國足球最後的“遮羞布”;從1993年齡段的球員開始,足球人口出現大面積的萎縮,一直延續到99、01年齡段以後。
中國足球權威專家張路當年就説過:“國足這批球員(91、93、95年齡段居多)開始踢球時,全中國同齡的小球員不會超過1萬人,最保守的估計是1千多人,中國足球今天的命運在20年前就已經決定了。下幾屆中國足球的基礎更薄弱,未來10年一代不如一代。”
青訓凋敝,原因不外有二:1994年足球職業化後,傳統業餘體校退出歷史舞台,專業化五級培養體系崩塌,應聲而起的市場化青訓機構卻良莠不齊,師資力量、培養模式落後封閉;足球亂象頻出導致聲譽掃地,絕少有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原本就屈指可數的足球苗子又缺乏精英培養,形成惡性循環。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若是前人伐樹呢?中國足球青訓長達約20年的人才斷層,帶來的後果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一場0比3,不過是對中國足球青訓歷史欠賬的又一次償債。恆大作為最大力度投入足球青訓、彌補人才短板的國內俱樂部之一,避無可避要揹負起這口“鍋”。
80小將集體登陸職業賽場,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養狼破局”戰略
以恆大足校為主力軍,恆大推進青訓已經8年多。隨着青訓人才源源不斷地輸出,從量變到質變的基礎已經初奠。
在2020年這個如此特殊的年份,恆大也走出了特別的一步——青訓人才兵分三路。
第一路,譚凱元、王世龍、帕爾曼江等5名優秀青訓生入選一線隊。目前,他們本賽季中超和足協盃首輪累計出場近20次,譚凱元還在與河南建業一戰中,打進職業生涯第1球。目前,卡納瓦羅又將譚凱元、王世龍等3人帶到多哈亞冠賽場。
第二路,近40名球員19至22歲的青訓球員,租借至中超(4人)、中甲(12人)、中乙)(15人)、U19國青隊(4人)鍛鍊,累計出場已超過170次。
第三路,足協盃次輪即1/8賽事,恆大報名29人,全部由恆大足校學生組成。與此同時,有9名U18球員將陸續租借至歐洲職業俱樂部梯隊效力,其中盧其、呂世豪2人已經報到西班牙萊里達體育足球俱樂部,正參加西班牙青年最高級別的U19青年榮耀級聯賽。
很顯然,這已經不是什麼權宜之計,而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養狼破局”戰略。
一個賽季,一傢俱樂部獨立輸出高達80人、年齡介乎17至22歲的青訓球員,廣泛亮相於亞冠、中超、中甲、中乙和足協盃等洲際、國內高等級職業賽場,且不論戰績,事實上青訓成果也絕非能用戰績去衡量,僅僅是這一練級的規模和魄力,就令人油然起敬。
欲達高峯,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必恆大早已深明其理。昨天這場0比3,照出了孩子們經驗的空白、身體的不足和動作的緊張,也照出了比對手多跑近15公里背後積極上進的鬥志。《人民日報》讀懂了,因此在體育官微中寫道:“雖然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但這種有強度、有競爭的比賽對年輕球員的成長大有裨益。在失敗中成長,亦是一種財富。”
積弱已久的中國足球無限期盼足球人才的分水嶺,但嬗變必須也只能來自青訓。恆大不惜代價、不怕試錯的舉動,讓我們對這個分水嶺的界定有了更清晰的時間定位。
當下,足球青訓已經搭上足球改革方案出台、校園足球大發展的快車,憑藉堪稱世界奇蹟的“中國速度”,我們也許很快就能找到屬於中國足球的鑰匙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