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足球撕下“企業聯賽”標籤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體育

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會上,中國足協發佈2021-2023賽季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文件。除了公開國內球員和外援的最新限薪令以及相應的監管和處罰措施之外,另一項令人矚目的文件就是《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按照通知中的細則,類似像國安、泰達、魯能、建業、亞泰、綠城等俱樂部的名稱將成為“歷史名詞”。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足球撕下“企業聯賽”標籤、向真正的“職業聯賽”邁進的重要一步。

在世界足球歷史進程中,當歐美俱樂部由“業餘”直接轉向“半職業”“職業”之時,在亞洲特別是位於東亞的日本與韓國,其實還有一個發展途徑——從“業餘足球”到“企業足球”,再到“職業足球”。日韓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搞起甲級、乙級聯賽,參賽隊是企業隊伍。以日本聯賽為例,“讀賣隊”是日本新聞業巨頭讀賣集團出資組建,三菱隊、尼桑隊、古河隊、豐田隊等均由日本重工企業出資組建。不過,1993年日本職業聯賽出台之前,日本足協與日本職業聯盟在擬定一系列規定之中曾明確規定,參加職業聯賽的俱樂部中不得含有企業名稱。所以,如今的日本職業俱樂部球隊中,便見不到企業名。

相比之下,1994年起步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某種程度上仍停留在日韓“企業聯賽”階段,各個俱樂部名稱其實是企業名下的分支機構或公司而已。這次,中國足協明確提出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可以説是中國足球向職業化邁出的紮實一步。就像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所説,“有利於俱樂部長期足球文化的傳承,不因投資人的變更頻繁變更名稱,有利於培養長期穩定的球迷羣體,球迷更多是對俱樂部的喜愛,不是對企業的喜愛。而且名稱中性化更有利於俱樂部投資多樣化,引導來更多資本,多方投資俱樂部。我們需要長期穩定的地域俱樂部、培養更健康的俱樂部文化。”

具體操作來看,俱樂部如何起“中性名”也很有學問,而不是簡單的“FC”(英語“足球俱樂部”縮寫)。以日本職業俱樂部為例,中國球迷所熟悉的“大阪鋼巴”前身為“松下隊”,“大阪”是改俱樂部所在城市;而“鋼巴(gamba)”一詞則來源於意大利語,是“腳”的意思,這與足球運動以腳為主正好吻合。同時,“gamba”一詞與日語中的“加油(ganbare)”一詞發音相近。從這個角度來説,中超俱樂部啓用“中性名”也是有文化內涵之舉,並非簡單一揮而就之事。一個好的名稱,將掀開中國足球嶄新的一頁。▲(作者是《體壇週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