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冬奧|新聞分析:為什麼冬奧會雪上項目比賽越來越依靠人工造雪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盧星吉、張驍)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首次國際測試賽——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礙追逐世界盃期間,雲頂滑雪公園的造雪和場地修整能力廣受國內外運動員好評。包括冬奧會在內的滑雪競技比賽越來越依靠人工造雪,與滑雪競技比賽所要求的場地技術規程、公平性規則息息相關。
人造雪絕非“假雪”
據可查詢的記錄,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是首屆採用人工造雪措施的冬奧會,近年來,在温哥華、索契以及平昌等地舉行的冬奧會均大量採用了人造雪。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人造雪用量達到了總使用雪量的90%。另據云頂滑雪公園場館運行團隊後勤部副主任束文介紹,在此次障礙追逐世界盃期間,雲頂場館按照人工造雪佔六成、自然降雪佔四成的比例進行造雪。
11月16日,一台造雪設備正在工作。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片面地將人造雪視為“假雪”並不可取,對此,曾在國際雪聯擔任過21年自由式滑雪競賽主任的喬·菲茨傑拉德向記者表示,水分子在自然界中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形式存在,在不同的温度條件下不斷變化,所謂造雪,只是將液態的水在低氣温條件下轉變為固態形式,“雪場用水造雪好比農夫用水澆灌作物,全世界的雪場都是如此,除了零星一些自然降雪十分豐富的地方。”
菲茨傑拉德還指出,近幾屆冬奧會前均有媒體炒作“假雪”概念,但這種報道是不負責任的。“撰寫這些報道的人並沒有真正諮詢專家,他們也並不知道滑雪產業和冬奧會究竟是如何運行的。”
“用假新聞的方式報道‘假雪’,簡直是一個笑話。”這名國際滑雪界的資深專家表示。
造雪為滿足冬奧賽道雪量要求
國際雪聯文件《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場地設計要求》指出,滑雪障礙追逐賽道需保證約71500立方米雪量,當這一數字加上融化係數後,將達到107200立方米。即使是面積較小的大跳台賽道,也需維持至少11000立方米雪量。
上述數字意味着在面積有限的自由式滑雪比賽場地,很難全然通過天然降雪積累如此之高的雪量。同時,由於這些賽道通常建造在地形複雜的山間,因此很難從他處搬運天然雪,運輸成本亦不划算。
這是11月16日拍攝的正在造雪中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對於高山滑雪賽道而言,天然降雪也很難為場地供應充足的雪量。延慶賽區建設單位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場館運營分公司總經理呂泓佑曾向記者介紹:“即使天然降雪達到3米厚,經過壓雪後也只能形成30釐米至40釐米的雪層,無法達到冬奧會高山滑雪競賽所需使用的‘冰狀雪’要求。按照國際慣例,近年來冬奧會高山滑雪場地均使用人工方式造雪。”
“根據國際雪聯的要求,為了保證比賽能夠順利進行,我們需要進行造雪。如果總是等待大自然給我們足夠多的雪,那很可能就無法按計劃組織比賽了。”菲茨傑拉德亦評論道。
造雪讓競技更公平
一般滑雪者偏愛在新降下的“粉雪”上滑行。然而,與這一認知相反的是,一旦高山滑雪賽道整備完成,新的降雪反倒會成為比賽的“敵人”。美國滑雪協會《賽道專家培訓手冊》中的規程包括及時移除新降雪:“如果晚上會下雪,那請把賽道整備工作推遲到第二天早上。”
自然產生的新降雪、融化後重新凝結的雪、長期堆積的雪等各類雪況擁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甚至雪温差異也會影響其性狀。為了滿足體育競技賽事的公平性,性狀穩定對雪道而言十分重要。
11月23日,運動員在訓練中。新華社武殿森攝
美國滑雪協會《賽道專家培訓手冊》形容道:包括造雪在內的所有工作幾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確保運動員無論出發順序,都能享受穩定公平的賽道條件。簡而言之,這種公平條件體現為——雪道足夠硬。不過,將雪道變硬並非容易之事,為了方便硬化操作,賽道上的存雪本身就得具有相對穩定的物理特性。
“雪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材料,可以説是很難處理的。”菲茨傑拉德指出,相比起物理特性更為多變的天然雪,人造雪在被壓雪、平整、注水(目的是為了形成堅硬的冰狀雪)後,更容易被整備成狀態一致的雪道。
瑞士聯邦雪與雪崩研究機構撰寫的《高山滑雪競技雪道造雪和維護指南》亦明確指出:由於人造雪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因此最適宜用於建造雪道基層。
造雪並非“消耗”水資源
造雪並非單純地消耗了水,所造之雪會再次回到自然界水循環中,如果對相應小流域善加規劃設計,融雪將大部分迴流水庫之中。縱觀全球雪場,多數會充分考慮水資源循環利用問題,畢竟沒有經營者願意增加成本支出。
據呂泓佑介紹,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使用的水源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山下的天然湖泊,二是山上水源循環系統。該系統包含兩個水池,分別收集降雨和化雪融水,實現高效率循環利用。經過長期的錘鍊,高山造雪團隊已經達到最優工作狀態,所採用的造雪方案也經過科學研究和適當調整,實現了用水的集約高效。
這是11月16日拍攝的正在造雪中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另據北京金河水務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在雪季之後的融水以及日常接收到的雨水,都將通過賽區內的天然溝道匯流收集至位於海拔900米的塘壩內,用於賽區綠化和下一雪季的造雪。同時該塘壩還可作為景觀水庫,是賽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典範。
編輯:張悦姍、吳博文、鄭道錦、孫小淞(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