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取消單項世錦賽提議引爭議,但乒乓運動已邁出改革第一步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體育

從職業化或商業化程度來看,乒乓球長期以來都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國際乒聯迎來審視這項運動發展瓶頸的良機,也促成了其改革賽事體制的決心,正如國際乒聯CEO史蒂夫·丹頓所説,“這場疫情將我們置於前所未有的環境中,我們將就此前表現不佳的所有領域進行反思和改進。”

從3月成立世界乒乓球公司(WTT),到本月中旬國際乒聯與七位運動員舉行兩小時線上論壇,一幅描繪乒乓球運動未來發展的改革藍圖正徐徐呈現在公眾面前。

新賽事體系與網球極為相似

3月中旬,國際乒聯成立世界乒乓球公司(WTT),已經初步彰顯了改革的野心。WTT將致力於打造專業化的乒乓球賽事平台,同時鼓勵更多人蔘與乒乓運動。按照計劃,WTT從2021年起管理國際乒聯商業及賽事資產,負責運營國際乒聯全部賽事,並推出包括大滿貫賽事和WTT系列賽在內的全新賽事結構。

全面職業化改革後的國際乒乓球賽事,將與已經高度職業化的網球賽事體系極為相似。WTT每年將舉辦四項大滿貫賽事,其設想是中國、日本各設一站,其餘兩站則將在亞洲以外舉辦。

除四大滿貫外,新的賽事體系中還設立了年終總決賽、WTT冠軍組、WTT星級挑戰者組、WTT挑戰者組等系列賽事。這幾乎是職業網球巡迴賽體系的“復刻版”——年終總決賽相當於ATP年終總決賽,八站WTT冠軍組賽事則相當於ATP1000賽事,該體系或許將徹底顛覆過去乒乓球以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盃三大賽成績作為衡量球員能力的標準。乒乓大滿貫的參賽資格也參考了網球四大滿貫的標準,完全從職業化的角度考量,根據最新的世界排名選拔出64位球員。

國際乒聯如此堅定推動乒乓運動職業化改革,正凸顯了這項運動長期以來陷入的危機。此前,乒乓賽事與優秀選手都缺少足夠的曝光度,導致乒乓運動的商業化進程緩慢。“除世錦賽與奧運會外,國際乒聯的其他賽事受到的關注度太低。與其他運動相比,商業增長的差距越拉越大。國際乒聯商業收入增長緩慢,賽事本身又遠低於職業競爭賽事的要求。年輕羣體更傾向於選擇其他在體育市場中更具競爭性的運動。”作為國際乒聯CEO,丹頓並不迴避乒乓運動所面臨的困境。

改革成功與否還需時間驗證

如今,通過WTT獨立運營的新賽事體系,乒乓運動的職業化進程無疑將迎來突破。相對於過去依賴國家隊名額出戰大賽的模式,新賽事體系更突出個人,讓運動員有了施展自己的舞台。此外,單項乒乓球大滿貫賽事獎金為300萬美元,除大滿貫賽事外的賽事總獎金為800萬美元,雖然與數千萬美元獎金的網球大滿貫差距明顯,但對於這項運動已是“鉅額獎金”,這次改革對年輕的乒乓選手也無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日本選手張本智和就在論壇上如此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很羨慕足球、網球領域的那些很有名的選手,希望能變成他們那樣。”

那些受限於本國參賽名額的優秀選手,同樣將有機會以個人身份征戰職業賽場,這對延長選手職業生涯無疑是一大利好。馬龍就在線上論壇上稱讚國際乒聯的改革是大膽的創新,他將不會在東京奧運會後退役,並希望能參加新推出的大滿貫賽事。

WTT的新賽事體系原本計劃明年全面推出,但目前來看,受新冠疫情和東京奧運會延後一年的影響,WTT只能先在東京奧運會後舉辦兩站大滿貫,2022年才是整個賽事體系全面實施的最佳時機。

不過,改革意味着乒乓球運動的一些傳統將被打破,世乒賽單項賽可能就此作古。在史蒂夫·丹頓4月致外界的公開信中,最引人關注也是最受爭議的一項,正是WTT或將直接取消每兩年一屆、奇數年舉辦的單項世乒賽,僅保留偶數年舉辦的團體世乒賽。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就認為,國際乒聯打造高額獎金大賽無可厚非,但不應以取消單項世乒賽為代價,世乒賽是數代乒乓球選手的記憶,這項運動在改革過程中不應摒棄傳統。

改革必將伴隨陣痛,職業化改革能否得到球迷的關注、市場和贊助商的認可,依然是未知數。儘管WTT賽事戰略總監斯蒂芬·達基特表示,目前中國已有15座城市表達了辦賽意願,日本也有企業願意贊助辦賽,然而在亞洲以外,大滿貫及其他系列賽事能否長期生存下去,無疑將被打上問號。

不過,至少乒乓運動已經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正如丹頓所説,“我們雄心勃勃地為美好的未來而戰,而不是保守地認為變革是困難的。”



作者:吳雨倫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