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的未來,不在怎麼説,而在怎麼做

這兩天,中國男足前隊長馮瀟霆與著名小品演員鞏漢林在網上打起了嘴仗。後者抨擊國足高薪低能,給大夥丟臉;前者回嗆,“中國足球不需要鍵盤俠”。“吃瓜羣眾”也各自站隊,吵得不可開交。

多年來,調侃國足的段子不少,小品也常以此抖包袱。這回因為吐槽掀起輿論風波,反倒有點出人意料。而不論孰是孰非,至少有兩點應該明確——一是,國足之弊眾人皆知,愛之深責之切沒問題,但隔空謾罵人身攻擊不妥,也解決不了問題;二是,競技體育靠成績説話,成績不行挨批,再正常不過,球員聽不得批評,動不動怨大環境,認為罵聲太多讓大夥在場上不敢做動作,不僅“玻璃心”,還有甩鍋之嫌。

一場沒有營養的罵戰,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很多人看待和討論中國足球的一大特點——浮躁。這麼多年,國足沒少上熱搜。但眾聲喧譁裏頭,有多少理性討論?即便是有,又有多少人聽進去了?如果説外行看熱鬧,可所謂內行呢,又足夠清醒嗎?就拿馮瀟霆們來説,被吐槽了臉上掛不住可以理解,但接下來一個勁抱屈,拋出欠薪、輿論壓力等問題,又站得住腳嗎?前些年,“金元足球”帶火了中國球市,球員年薪動輒以百萬千萬計,國家隊成績水漲船高了嗎?説白了,中國足球最不缺的就是“口水”,最不需要的就是打嘴仗。來來回回,年復一年,如此這般豈非於事無補?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在怎麼説,而在怎麼做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中國足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腳踏實地,尊重規律。這一點上,馮瀟霆舉的例子倒是很準確。2018年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日本隊在最後14秒被比利時隊絕殺。為了深度剖析其中的原因,日本NHK電視台專門拍了一個50分鐘的紀錄片《羅斯托夫的14秒》,讓那場比賽的親歷者在鏡頭前一幀一幀地講述其間的技術處理、心理活動、環境制約等。中國並非沒有如此務本求實的實踐。比如,從2000年開始,足球名帥徐根寶蟄伏崇明島十餘年,最終培養出武磊、顏駿凌等一批優秀球員。可反觀當下,跟着金錢名利,糾結虛無網評,盯着短期成績的中國足球,本末倒置何其嚴重?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在怎麼説,而在怎麼做。短期來看,球員們應當打磨球技、奮勇拼搏,即便技不如人,也要踢出精氣神。長期來看,相關方面要拿出專業態度,做好體制機制改革,改善聯賽運營環境和水平,下大力氣投入青訓……打鐵還需自身硬,肯下苦功夫,中國足球才可能踢出好成績,用事實為自己正名。

(原標題:嘴仗能救中國足球?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何若

流程編輯:u03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在怎麼説,而在怎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