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以瓊中女足為引領,瓊中走好體教融合特色之路
體教融合煉出好苗子
3月18日10時許,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第二小學進入“大課間時間”,全校千餘名學生從教室魚貫而出直奔操場。
五(3)班的黃深銘快速奔跑中一個急停抽射,足球直入球門;四(2)班的周靜萱高高躍起,揚起羽毛球拍一記扣殺;三(1)班的朱世豪和同伴們趴在地上,迫不及待地展開圍棋對弈……似乎是連一分鐘也不願耽誤,孩子們三五成羣地佔好“地盤”後,便立即投入到各類體育活動中,一時間歡笑聲、加油聲不絕於耳。
每天15分鐘至30分鐘的大課間,是營根二小的孩子們除常規體育課、晨練外的又一個體育活動時間,也是瓊中進一步推動深化體教融合工作的縮影之一。
“體教融合作為一個重要的理念變革和戰略趨勢,關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目的是‘以文化人、以體育人’。”瓊中縣委常委、副縣長吳攀龍介紹,以瓊中女足為引領,眼下該縣逐步改變以往體教“兩張皮”的分離狀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面開花,正走出一條獨具瓊中特色的體教融合之路。
以足球為抓手 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
大姐、二姐早早輟學出嫁,如果不出意外,家住瓊中紅毛鎮羅解村什響村小組的王璽燕會再一次複製這樣的人生軌跡。
可“意外”偏偏發生了。2006年2月,平均年齡只有13歲的瓊中女足在瓊中中學宣告成立。當她和其他23個黎族姑娘稀稀拉拉地站在野草及膝的操場上時,幾乎都是為了瓊中女足主教練肖山畫的一張“大餅”而來——只要來踢球,上學、吃住不花錢,還有鞋穿。
彼時,沒人指望一幫女娃娃踢球能踢出什麼名堂。可肖山的心裏卻憋着一股勁兒:不僅要讓隊員們踢出成績,還要讓她們爭取考上大學。
這聽起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瓊中女足隊員們每天必須凌晨5點就起來訓練,8點後和其他同學一樣照常上文化課,等到下午放學後再接着訓練至少2小時。姑娘們起初不清自己為什麼要受這種苦,直到2011年至2012年,13名瓊中女足隊員先後憑藉足球特長考上大學,她們才真正理解教練的良苦用心。
王璽燕於2012年考入海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要是不學文化課,我可能連戰術安排也理解不透。而且如果只練球,最後進不了國家隊和頂級聯賽怎麼辦?”在王璽燕看來,是足球特長和文化學習的均衡發展,讓她找到了走出大山的另一條路。
這條路可以被總結歸納為四個字:體教結合。
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克服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障礙,國家教育、體育部門便提出“體教結合”這一概念,希望解決他們在學習和訓練之間的矛盾,但結合什麼、怎麼結合,多年來始終處於摸索階段。
而當瓊中女足敲開體教結合的大門,讓足球在育人方面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時,瓊中縣委、縣政府由此也開始醖釀一個更宏大的計劃——
於2015年出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工作實施方案》,全縣鄉鎮以上的中小學校(含民辦學校)和縣職業技術學校將足球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的必修內容,力爭在面向人人的基礎上,讓體育與教育的融合產生“1+1>2”的效果;於2021年出台做大做強瓊中女足三年行動計劃,構建足球學校、訓練基地、精品賽事有機融合的發展體系,核心目標之一正是打造瓊中女足體教融合示範樣板。
“長期以來,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這一傾向帶來的青少年體質下降等問題近年來也引發諸多關注。”瓊中教育局局長敖林認為,在瓊中女足這塊“金字招牌”的光環籠罩下,足球無疑成為該縣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最佳抓手。
破除融合壁壘 從一支球隊到全縣鋪開
3月15日下午,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的下課鈴聲一響,9歲的卓雅婷便迫不及待地衝出教室,跑向一塊由深淺間隔的人工草地鋪就的足球場。“我覺得踢足球好玩。”與10多年前那羣為了“上學、吃住不花錢,還有鞋穿”而踢球的孩子不同,卓雅婷是因為真正熱愛而選擇了足球,也趕上了“好時候”。
近3年來,瓊中先後投入6000餘萬元為全縣45所中小學校建成人工草坪足球場地,同時引入專業足球教練37名,定期為全縣61所中小學校(含教學點)的97名體育老師及兼職足球教師開展培訓。截至目前,全縣29所學校共成立83支校園足球隊,參與校園足球活動學生達1.8萬餘人,佔在校生總數的70%以上。
做大分母抓普及是發展校園足球的基礎,而隨着瓊中逐步完善“校內(班級、年級)聯賽—校際聯賽—片區聯賽”為一體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越來越多的足球好苗子也不斷湧現。
“原先挑選隊員,我們得開車下鄉挨個學校蒐羅,效率太低。”肖山説,如今賽事體系建立起來後直接就能“以賽選苗”,再加上入校測試選拔等方式,目前瓊中女足管理中心已從全縣中小學挑選出各級梯隊運動員344人,組建起U17、U13、U10、U8、U7年齡梯隊,共7支男女隊伍。
選苗方式變了,培養模式也得跟着變。
過去,瓊中女足隊員們往往是在A校上文化課,放學後再趕至B校球場訓練,學習和訓練呈割裂狀。為解決體育與教育“兩張皮”問題,瓊中於2016年將瓊中女足管理中心由文體部門歸口至教育部門管理,讓瓊中女足、男足隊員集中在縣內3所教育質量好的學校,併成立9個足球班配合訓練時間制定專門課程表,由學校負責文化課教學,女足管理中心負責隊員足球技能培養,以體制融合促成體教融合。
目前,瓊中女足、男足累計共有47人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93人次被評為國家二級運動員,60餘名隊員靠着踢球“踢”進大學。
“這些孩子都有紮實的足球基礎,就算以後進不了職業聯賽,畢業後當個足球教師、教練員,完全不成問題。”在肖山看來,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各個行業的專門人才,體育人才正是其中之一,而體育與教育在功能與目標上的充分融合,正是探索體教融合的題中之義。
體育課“花樣”多 從校園足球到一校多品
校園足球是瓊中體教融合的最大特色,但又並非唯一亮點。
今年3月初,一場兼具趣味性與競技性的全員運動會在瓊中一小上演,由該校教師原創的黎舞韻律操揉合廣播體操、黎歌、竹竿舞等多種元素,孩子們個個揮汗如雨卻樂在其中。馬步穩紮,氣聚丹田,一招一式間化作呼呼拳風……隨着瓊中灣嶺學校於2018年引入省武術協會的“相子道”武術運動項目,如今該校習武之風蔚然興起。
“為充分激發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瓊中各中小學引進、開發出不少新鮮有趣的體育運動項目,確保學生通過體育鍛煉掌握2項至3項運動技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園特色。”敖林注意到,隨着體育課的“花樣”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鏡”也跟着“動”了起來。
從一組數據中可以窺見成效:2021年,瓊中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二年級男生平均身高、體重較去年分別上升0.57釐米和0.12千克,女生平均身高、體重分別上升0.57釐米和0.12千克;全縣中小學學生體能素質平均成績增長近8個百分點,全縣學生總體形態發育水平呈上升趨勢。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從中不難發現,除了教育部門,省武術協會等各類社會力量也切實發揮作用,助推體教融合駛入快車道。
為充分整合與盤活體教融合資源,不久前,瓊中體教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今後將協助瓊中教育局、瓊中旅文局等部門,共同推進縣域內學校體育教學訓練、體育教學設施條件改善、體育教育評價改革等工作,併為該縣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足球體能訓練、科學選材、運動表現、運動康復與營養等專項研究和大數據統計分析提供幫助,提升中小學足球訓練科學化訓練水平。
與此同時,瓊中還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體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每個月將召集相關部門至少舉行一次聯席會議,通力配合協調解決學校體育、青少年體育訓練、運動員文化教育、校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和體教融合等工作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
“瓊中女足姑娘們通過參加足球運動,不僅獲得多項世界冠軍的榮譽,還順利完成學業,走上足球教練、體育教師等崗位,鍛造出‘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瓊中女足精神。”吳攀龍期待着,隨着瓊中學校體育師資、教學、訓練、競賽體系趨於完善,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能和女足姑娘們一樣,成為體教融合的受益者。(記者 李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