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世界上最高的女排球員,該隊曾是中國女排的最大勁敵!
曾經提起俄羅斯女排,首先映入我們腦海的莫過於她們的主攻球員加莫娃了,這位身高超過2米的攻手,以強攻實力而聞名於排壇,也是世界女排球員中身高最高的,對於我們中國球迷而言,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除了我們中國女排奪得冠軍讓人格外激動以外,加莫娃的放聲大哭也讓我們同樣印象深刻。
2006年和2010年世錦賽俄羅斯女排兩度登頂,而在這兩屆比賽中,加莫娃自然都是球隊的絕對主力,整個大賽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但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2006年加莫娃擔任球隊主攻手,轉眼到了2010年加莫娃擔任的卻是接應二傳的位置。
不同的兩個位置,在我看來,體現出加莫娃不同尋常的“全面”,回顧其國家隊的生涯,從她擔任的不同角色,我們也能分析出她的成長軌跡,究竟哪個位置更適合她呢?
1. 1999年-2000年初出茅廬的替補主攻手1999年的世界盃和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是加莫娃代表俄羅斯女排參加的頭兩個世界三大賽,由於當時的隊裏“三駕馬車”——阿塔莫諾娃,高迪娜和索科洛娃如日中天,因此當時不到20歲的加莫娃自然擔任替補的角色,但時任主帥卡爾波利也有意識的換她上去打一下,主要是替補前排的高迪娜,由於當時高迪娜也是不參與一傳的,所以加莫娃的替補就顯得很合時宜,充分發揮加莫娃的身高優勢,一門心思在前排進攻,攔網,哪怕個別時候到了後排,也是採用隱蔽站位的模式。
可以説,加莫娃的出道,非常符合,當時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國內和部分國家培養一名主攻手的傳統模式,那就是,讓身高有優勢,進攻有實力的苗子,安排到主攻手的位置上,並且幾乎不安排她們參與任何下三路的技術環節。
放眼當年國內的攻手中,很典型的有上海女排的張靜,甚至到了2003年後,遼寧女排的楚金玲和王一梅都是如此。再説得近一點,後期惠若琪和朱婷的剛出道時,其實都有點加莫娃當初的這種模式的影子。
2. 2001年-2004年俄羅斯女排不可或缺的絕對主力主攻手從2001年到2004年,我們中國女排在悉尼奧運會後,迎來了黃金一代的高光時刻,並逐漸走向了巔峯,這其中,我們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的一個對手就是俄羅斯女排,可以説,當時的俄羅斯女排真的是我們中國女排最大的世界勁敵。
而俄羅斯女排中,加莫娃的作用無疑是舉足輕重的。在國家隊這三年多的時間裏,加莫娃已經坐穩了球隊主力的位置,取代了原來的三駕馬車之一高迪娜,和另外一名大名鼎鼎的主攻手,隊裏的老大姐阿塔莫諾娃,打起了對角,這兩個主攻手幾乎承擔了隊裏的進攻任務的80%以上。
或許有人會問了,那麼三駕馬車的接應索科洛娃呢?由於索科洛娃和時任的主教練卡爾波利有矛盾,2004年之前都沒有迴歸國家隊,所以接應二傳啓用了保障環節相對出色的普羅蒂尼科娃。
這樣一來,兩名主攻手——加莫娃和阿塔莫諾娃進攻的重任可想而知的沉重了。不過這個打法體系其實也很簡明,就是圍繞這兩名主攻手的進攻,其他隊員全力保障為主,並且兩名主攻前後排都有進攻實力,保障每一輪也就是全場比賽都有兩個強攻點。
從這一時期來看,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加莫娃的地位在不斷提高,但從對她的定位培養來看,可以斷定,她走的模式就是不接一傳,只求進攻的主攻手路線,四號位的和“後二”或“後三”,成了她主要的進攻領域,也是當年傳統主攻手的進攻的位置。
但是,其實那個時期開始,自由人的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了,世界各國已經逐漸開始用自由人替換了後排的副攻手了,加上這種模式下,必須要保障另外一名主攻手和接應二傳,都必須是保障環節非常出色的隊員,這樣的體系,才能“養”得起,加莫娃這樣的強攻手。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女排當時的場景,張靜在2001年進入國家隊,擔任主攻手,但不參與一傳,對角位置的楊昊和接應位置的周蘇紅,就務必要走全面化的路線,加上2001年下半年趙蕊蕊進入主力陣容,但蕊蕊是副攻手,這就對自由人後排替換的人選,輪次等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和麻煩。
雖然我們也擁有非常優秀的全能型副攻手劉亞男,但是依舊在整個輪次設計,體系等方面帶來一定的問題存在,必然會出現蕊蕊和張靜都到了後排,自由人替換誰?也會出現蕊蕊和張靜都在前排時,自由人不需要上場了。這個問題直到2003年王麗娜重回國家隊才得以解決,因為王麗娜只可以在後排參與一傳的。但是到了2005年開始,北京奧運週期,王一梅楚金玲進入國家隊開始,又面臨同樣的問題了。
所以我想,當時無論是中國女排還是俄羅斯女排,實力都是公認世界上前幾名的,但是從這個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本質,那就是雖然中俄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但不難看出是,球隊的技戰術打法還是有一定的隱憂的(後排保障環節),也為後期的培養模式和體系的改變,做了一定的鋪墊。
3. 2005-2006年接應二傳的嘗試2005-2006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在俄羅斯女排陣中,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加莫娃第一次出任了接應二傳,甚至出現了俄羅斯女排也有2點換3點的場景,二傳申申妮娜和接應加莫娃,經常一起拿着換人牌同上同下。
由於雅典奧運會之後,原主教練卡爾波利從國家隊退休,接任者意大利人卡普拉拉,這名意大利教練在當年包括現在,都是有着非常好的國際視野的。
雅典奧運週期到北京奧運週期,關於強力接應的這個話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討論,歐美的一些強隊紛紛採用了強力接應(即全場不接一傳,是進攻核心),雙主加自由人,接滿六輪一傳。這種模式體系,女排同樣也是緊跟男排的步伐,開始逐漸學習並且採用的。(在我們國內,有段時間關於接應二傳,啓用八一隊的白雲和江蘇隊的陸倩等也引發過討論。)
再來談俄羅斯女排,2006年,卡普拉拉入住後,原來的三駕馬車之二的索科洛娃和高迪娜重回了國家隊(索科洛娃2004年已迴歸,參加了奧運會),出任主攻手,和全新的接應二傳加莫娃,組成了新的“三叉戟”,由於索科洛娃在土耳其打球,2004年迴歸到俄羅斯國家隊也都擔任主攻手,所以當時俄羅斯女排全新的模式,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加莫娃能否適應接應二傳的進攻位置變化。
4. 重回熟悉位置的06世錦賽到了2006年的世錦賽,我們並沒有看到加莫娃繼續擔任接應二傳,而是迴歸了她當時最為熟悉的主攻手,索科洛娃迴歸到了也是她是擅長的接應二傳,高迪娜擔任接滿六輪一傳的主攻手。加莫娃仍然是前排三輪全部在4號位進攻,第一輪的反輪,是索科洛娃在4號位,高迪娜在2號位,不換位的進攻。
可以説,這個安排是卡普拉拉的最經典的安排(沒有之一),把這“三駕馬車”最擅長的位置,特點等發揮得淋漓盡致。索科洛娃的全面串聯,加上跑動進攻,高迪娜的前後排進攻和發球都有效地為加莫娃分擔了很多進攻的壓力。
當然,加莫娃本身在這次世錦賽上的發揮也是很不錯的。用當時央視評論員洪鋼的話説,俄羅斯女排這年是從兩個人打球變成了三個人打球了。世錦賽的冠軍,就是對加莫娃等這批隊員一個非常好的褒獎和回報!
5. 被折騰的2008奧運經歷其實我們仔細對比一下俄羅斯當年的陣容就不難發現了,2007年後,老大姐阿塔莫諾娃也迴歸了,並且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四駕馬車”都進入了12人大名單,表面上看,紙面實力增加了,但邊攻手“過剩”,加上隊內的關係等因素,導致俄羅斯女排未能進入前四名。
這其中,加莫娃徹底“被接應化”,只有在第一輪反輪的時候在四號位,剩餘的時候都要打二號位。和中國女排的那場四分之一決賽,加莫娃的2號位定點攻效果很一般,4號位的點主要由索科洛娃和下滑嚴重的阿塔莫諾娃來完成,個別時候高迪娜還替補上場。就這樣,加莫娃和俄羅斯女排一起結束了北京奧運的之旅。
其實我們從2006年和2008年這兩年的大賽對比一下成績,就不難發現,加莫娃更加適合打主攻手,比如4號位的高點強攻,加莫娃能發揮她準備,助跑,起跳,最後完成扣球的一系列動作,換到2號位後,一方面,加莫娃不熟悉,更重要的是2號位的背傳過來的球,往往比較隱蔽,很多時候這種球是融入快攻體系的球(如中國女排後期一直使用的背溜,背摳,背平等)。
所以這類戰術球並不適合加莫娃,而且俄羅斯女排的傳統調整強攻是打四號位高球或後二、後三的進攻,所以無論是加莫娃本人也好,還是俄羅斯女排那幾個奧運週期的整體打法也好,都註定加莫娃在主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正牌接應的位置上,至少她還沒完全適應和勝任,可以説在北京奧運會上,讓加莫娃打接應,索科洛娃打主攻的排兵佈陣是一個敗筆。
6. 重回巔峯的2010年北京奧運會失敗後,卡普拉拉離開了俄羅斯女排,老帥庫茲尤金接過了教鞭,在平穩度過了2009年後,2010年迎來了對這位老帥的“中考”——世錦賽。
這次世錦賽俄羅斯女排可以説是老中青三代結合的陣容,從這個陣容中我們也看到了卡爾波利時期的老將加莫娃,索科洛娃,也看到了新崛起的22歲的科舍列娃,當然還湧現了新二傳斯塔爾彩娃。
而我們關心的加莫娃和索科洛娃的位置,懸念也就此揭開,加莫娃擔任“真主攻,假接應”的角色,而索科洛娃自然擔任“真接應,假主攻”的角色。
加莫娃和斯塔爾彩娃站位上形成對角,身份是接應二傳,但加莫娃在前排有兩輪打四號位,一輪打二號位;索科洛娃的身份是主攻手,但前排有兩輪在二、三號位打跑動進攻,唯一一輪兩點攻在四號位。
對比一下,2009年時期的中國女排,時任主帥蔡斌也想把王一梅打造成強力接應,而主攻位置上啓用了保障環節相對不錯的李娟和進攻能力突出的楚金玲,這就是所謂的“梅楚革新”。
但是沒多久就宣告流產,究其原因,我們也不難發現,王一梅在2號位的那一輪基本上無法適應接應二傳的各種任務,楚金玲的六輪一傳無法頂住,後期雖然讓殷娜替補上場,但殷娜的進攻相對薄弱,前排的進攻點就缺了一個角。還有,大梅到了後排後,需要打一輪後二進攻,兩輪後三進攻,這在黃金一代後期成長起來的大梅,同樣出現了諸多不適應。
當然“梅楚革新”夭折的原因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但一年後的俄羅斯女排對於加莫娃和索科洛娃的安排,讓我們就此得到答案,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主教練善於發現人才是一回事,怎麼合理使用人才又是另一回事。
此外,俄羅斯女排這樣的安排,在發球的輪次上就要做一些調整了,採用“二副主”的方式,這和大部分球隊採用的“二主副”的發球輪次是不一樣的。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朱婷的發球是緊挨着丁霞之後的,這樣就能理解這兩種不同發球輪次帶來的戰術變化。
另外,這樣的安排,也能充分發揮加莫娃和索科洛娃各自擅長的位置的進攻,而同樣對一傳的體系又是很有利的,俄羅斯隊採用了當時非常流行也是被高度認可的雙主+自由人的一傳模式,這樣的一傳模式,每一輪就保證是前排主攻一個人下撤接一傳即可,這裏我們同樣不妨回憶一下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俄羅斯的一傳體系,有一輪是需要前排主攻和接應同時下撤接一傳的。這樣一對比,我們也發現,俄羅斯老帥這樣安排的精妙之處,瞻前顧後,全方位都考慮到了球隊的需要。
這裏我還想提一點,加莫娃在2010年出任接應二傳的時候,她在後排的時候,後二後三的進攻明顯速度快了,球的弧度也平了。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二傳斯塔爾彩娃的傳球水平高
(二)是加莫娃那幾年自身也在轉型,也一定程度上跟上了世界流行趨勢——高快結合。
作為2米多的攻手,而且在30歲的年齡,還能通過自身努力進行一定的轉型,是非常值得欽佩的。而且球隊的整體模式打法體系比起之前的俄羅斯女排有了很大的區別,我們再來回憶一下,那個時期的俄羅斯女排,我們還能見到“屋頂球”嗎?我想,很難了吧,因為二傳換了,加莫娃也變了。
7. 黯然的2014年2014年的世錦賽,隨着巴西,美國,包括中國女排的出色發揮,俄羅斯女排沒有了之前兩屆世錦賽冠軍的風采了,加莫娃依舊是在接應二傳的位置上兢兢業業。
但是仔細觀察,我們又發現二傳手悄然換了人,從當時傳球高快結合的斯塔爾彩娃換成了潘科娃,當時更有相關的報道提到,潘科娃直言是加莫娃拖慢了俄羅斯女排的整體速度。
我卻不以為然,如果潘科娃看過2010年世錦賽,至少是決賽,那麼拖慢節奏的絕不是加莫娃,而正是二傳這個位置本身,2010年加莫娃是可以高快結合的,為什麼到了2014年卻又慢了?顯然完成最後一次扣球絕不是她一個人的事,二傳到扣球至少三個人的事情,其中二傳這個環節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這裏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加莫娃絕不應“背鍋”。
在渡過黯然的2014年後,加莫娃就此再也沒有參加2015年和2016年的世界大賽,雖然在2016里約奧運前夕,加莫娃多次表示想回歸國家隊,但時任主帥馬裏切夫最終沒有能成全加莫娃的最後願望。
2016年年底,加莫娃在喀山迪納摩俱樂部宣佈結束自己的排球生涯,當時她剛年滿36歲。
結束語從1999年進入俄羅斯女排,到2016年在喀山迪納摩女排退役。
近二十年的排球職業生涯,不管是打主攻也好,還是打接應二傳也罷。這一切都伴隨着加莫娃一步一步成長,一步一步走向巔峯,直至登頂。
主攻,接應二傳,這是排球場上舉足輕重的兩個角色,可能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到底哪個角色更適合加莫娃呢?
我想,排球運動最適合加莫娃這個答案是最合適的,毫不誇張的説,加莫娃是為排球運動而生的!國內外的球迷永遠不會忘記這樣一位排球場上的“巨人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