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這樣的比賽才叫過癮,馬龍vs馬琳全都是高級套路!-乒乓國球匯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體育

大致來説,進攻型選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功較好,比賽中的體現是相持好、後勁足;一類是台內球較好,比賽中的體現是起動快、變化多。

比較形象的説法是,前者稱為“長槍”,後者稱之為“短炮”。擅長“長槍”者,有王勵勤、王皓;精於“短炮”者,有劉國樑、馬琳。

隨着乒壇技術的不斷髮展,尤其是2008年後,二者之間已經沒有特別嚴格的分界線了,短球好的長球能力也有加強,相持好的前三板變化也開始豐富起來,國球匯君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馬龍。

劉國樑曾説過,馬龍的前三板並不亞於馬琳,儘管這句話在當時引起了爭議,但是從之後的一些情況來看,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

尤其是鹿特丹世乒賽男單1/4決賽,在和馬琳的比賽中,無論是“長槍”還是“短炮”,馬龍都佔據了優勢:

首先,他在接發球上,沒有給馬琳留下太多搶攻的機會;其次,他在近台防守時基本能夠壓住馬琳。這兩點,也成為了馬龍在這場比賽中的重要致勝環節。

拋開比分和結果,這場比賽的觀賞性非常高,精彩的台內控制比拼、發球搶攻套路、以及反常規的隨機應變...時隔多年再次重温這場比賽,國球匯君還是會大呼過癮,過癮啊!

比賽中可以看到,出於直板的靈活性,馬琳在處理台內球的手段上還是多了一些,但是常規的擺短、劈長和挑打,馬龍的質量猶有過之。

更重要的是,因為不懼相持,在發球和接發球上敢於打長的馬龍,可選擇的戰術變化更多了。而且從長球打起,也是馬龍的常規戰術之一,這方面來看,馬琳打到最後,確實沒什麼辦法了。

當然,馬琳的年齡也是比賽脆敗的很大原因,畢竟素有“拼命三郎”之稱的他,在比賽中明顯周旋能力不比當年,擊球質量、銜接速度等關鍵指標也有明顯下滑,而這恰恰是充沛體力和精力才能夠保障的。

有人説,“善於周旋”是因為基礎能力不足陷入被動的防禦手段,但是國球匯君認為,在被動情況下能夠將比賽拖住,本身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而且所謂的周旋,必然有節奏變化,往往能給對方製造巨大的犯錯空間。

説回到這場比賽中,馬琳沒能周旋得住,馬龍也沒有犯什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