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間情懷”滋養出許許多多人文的芽
9月25日,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成立,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任所長,王風副教授任副所長。在就職演説中,陳平原説:“研究所將引入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通過重新構建近代以降中國人文學術的知識體系
9月25日,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成立,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任所長,王風副教授任副所長。在就職演説中,陳平原説:“研究所將引入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通過重新構建近代以降中國人文學術的知識體系
編者案:《中庸》一文只有短短三千五百餘字,但可以説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文本,文約而旨宏,兩千年來注家紛紜。本文是張舜徽先生1942年-1943年間七次給學生講授《中庸》的文字整理,每一講只是提玄概要地
第十四章:問疑修行人講究“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關鍵在一個“疑”字上。聽了明月的話,覺一疑情頓起,怎能入“寶山”卻空手而歸!打定主意,想了一想繼續問道:“法師們日常如何修行?”明月聽了,笑了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一種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標。中庸屬於實踐性很強的德性,中不離用,離用則無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種處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適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本性不壞,但特別喜歡怨天尤人。他們不是説自己生不逢時,就是埋怨運氣不好。尤其到了夜晚,經常在朋友圈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彷彿整個世界都將他遺棄了似的。經常抱怨的人,往往是非常感性的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儒學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説:人心動盪不安,道心幽昧難明,只有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何為“道”?在《中庸》一文的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容納了非常多唯美動人的文化結晶。它們包括漢字、音律、書畫等等,每一項都有着十足的內涵和諸多美好的寄託。而在最為博大精深的漢字裏,對聯又是一個充滿韻味的奇妙文化。 按照一定的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很多時間早不屬於自己。 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揮霍大把時光,也不覺可惜。 責任與擔當,令人分身乏術的同時,也讓人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不該管的事,不必插手;不該理的人,不必
中國文化有一特質值得我們注意者,乃是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展衍出宗教。佛教、回教、耶教都在中國社會傳佈,佛教尤其盛行。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也有其甚大之貢獻與影響,但中國文化自身卻沒有產生一種宗教。古
通識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譯名,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台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