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女人是誰
説起孔子,可以説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對於影響他一生的三個女人的事情恐怕知道的就很少了。的縱觀孔子一生的思想發展,與這三個女人的影響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三個女人一個是他母親顏徵在,另一個是她妻子亓官兒,還有一個女人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美女南子。
影響孔子一生的第一個女人是他母親顏徵在。
據有關史料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啓於宋。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曜英為妻,生九女而無一子。叔梁紇晚年娶年輕女子顏徵在為妾,生下孔子。由於顏徵在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
孔子上面有九個姐姐,可以説他從小是在女人堆里長大的。他三歲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從此他便和母親相依為命。由此可見,孔子長期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種種跡象表明,孔子似乎有嚴重的戀母情結。他對母親的依戀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十七歲那年母親去世時,孔子竟然手足無措,一連數日神情恍惚。還有,後來他之所以願意和宋人亓官兒結婚,也是因為在她身上有母親的影子。
不難想象,孔子的戀母情結是十分嚴重的,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同居一個屋檐下,同在一方天地生活,天長日久,有個親暱動作恐怕在所難免,何況母親對孔子還是十分的溺愛。最重要的是他們母子之間那種精神上的相互依賴,情感的互相慰藉常人是無法理解的。孔子的母親在嫁給孔子的父親時還只是一個八歲的情竇初開的少女。她在幾乎還沒有品嚐到婚姻的快樂時,丈夫就離她而去。
在此後長達十七年的漫長歲月裏,她該承受着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可以説,她人生全部之希望,都寄於孔子一身。女人一旦鐵了心,世間就沒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難。不難看出,如果沒有這位母親的言傳身教,恐怕就沒有孔子後來的思想發展和傳世佳績。她的節衣縮食,她的隱辱負重,她的自我犧牲精神都令後世人們肅然起敬。
為了給兒子提供一個理想的讀書環境,她在兒子七歲的時候,變賣了所有家產及首飾從窮鄉僻壤,遷至大城市。後來又花掉所有積蓄送兒子上學,是昂貴的重點學校。不僅如此,她還利用一切機會,帶領兒子見名人,增長識,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見外,還要承受難以想像的生活壓力。為此,她不得不起早貪黑。養蠶、紡紗、織布、種菜、上集市。孔母如此含辛茹苦,為了就是把兒子培養成人。
有一次,正是秋收時節,孔母病了,卧牀不起。孔子見到這種情形,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誰知道天剛亮時,孔母便搖搖晃晃地走來了。她要孔子馬上回家吃完早飯上學去,而孔子堅持在田裏幹活。於是,孔母大為生氣。看到母親生氣了,孔子便回去上學去了。還有一次,孔母勞累過度引發高燒昏倒在桑樹地裏,孔子把母親背到家裏後,就不再上學了。
幾天後,孔子為母親買來補品並對母親説自己有錢交學費了。當孔母知道他的錢是給街上辦喪事的人家當吹鼓手掙來的時候。結果,孔母讓兒子跪下,聲色俱厲地訓導一番,教訓他説,一個人只有成為治國之才,那才真正是給母親分憂。隨後,母子兩人抱頭痛哭。可見,孔子後來為什麼一心要做官,這無疑與他的母親教導不無關係。就是這樣,生活的苦難,造就了孔子的早熟,造就了孔子的偉大。
可以説,孔子早年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親的影響。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三十五歲便早早離世。一個女人在風華正茂的、最美麗的巔峯時刻卻突然間香消玉殞。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如此的悲苦,然而,她卻是影響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一個女人。
影響孔子一生的另一個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亓官兒。
孔子的妻子是誰?恐怕許多人不知道。《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沒有一個字涉及他的太太。歷朝歷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沒有看到有誰專門研究過他的妻子。
首先提供孔子妻子信息的人,是三國時代的王肅。他在《孔子家語》中簡略地寫了孔子生平,有這樣幾句話:“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這幾句話讓人們知道,孔子結婚年齡為十九歲,他妻子的姓氏為“亓官氏”,婚後一年,他們就有了一個兒子,名叫伯魚。
這位“宋之亓官氏”姑娘,當時嫁給孔子的時候,並沒有看出孔子遲早能夠出人頭地的眼光。因此,她在跟孔子吃了多年的苦日子之後,覺得實在撐不下去,也就是説,她對孔子青雲直上的信念終於破滅之後,便離開了孔子。亓官氏死於魯哀公十年,即公元前485年。六年後,孔子去世。
司馬遷記載了孔子去世時追悼的盛況,卻沒有一個字説到孔子夫婦合葬的事情。直到一千四百年之後的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亓官氏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朝至順三年,即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朝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她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如此榮耀輝煌集於一身,恐怕是當時亓官氏所沒有想到的。
由此不難看出,因為妻子的拂袖而去,夫妻的分道揚鑣,使孔子對於女人有了新的認識,“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名言的問世,恐怕與拂袖而去的妻子不無關係。
影響孔子一生的第三個女人是衞靈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這位衞國夫人原為宋國公主,比衞靈公小三十多歲,美貌動於天下。而史學界對她這個人的評價比較乾脆,説她“美而淫”。雖美但作風不大好,不僅紅杏出牆,還喜歡擅政弄權。據《論語·雍也》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意思就是説,孔子與南子會面,子路知道後很不高興。孔子以為子路懷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見人的勾當,立即予以澄清,發誓如果與南子發生過什麼,天打五雷轟!那麼,作為聖人的孔子為什麼如此急於撇清自己與南子的關係呢?
其實,孔子雖然被人稱為聖人,使他在至尊至聖的呼聲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然而,當孔子大步走向不近女色、出塵脱俗的聖人神壇的時候,他卻在悄悄地打造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風流佳話,竟然拜倒在一位著名蕩婦的石榴裙下,可謂是“聖人難過美人關”!
南子是當時上流社會腐朽糜爛生活的最佳代表。她原本是一個小國也就是宋國皇室的貴族,與自己堂兄朝青梅竹馬,出雙入對,暗通款曲,恰似一對情侶。因為這種同姓私通的關係在當時無異亂倫,於是兩人只能私底下偷偷摸摸地約會。後來南子嫁給了衞靈公,但她並沒有結束她與堂兄朝情人的關係。因為她貌美如花、風華絕代,所以迷得衞靈公神魂顛倒。其實,衞靈公也是個好色之徒,因此他與南子二人的結合可謂是雙劍合璧,相得益彰。
衞靈公覺得一對一的性生活不過癮,便特意把南子的情人朝請到宮中來,玩二對一。南子看衞靈公如此超然大度,也主動和衞靈公的屬下大臣彌子瑕勾搭成奸。就這樣,南子嫁到衞國沒多久,就已成為出名的蕩婦。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沉迷於淫亂的女人,聽説具有聖人之稱的孔子來到衞國,便派人把孔子召進了宮中。
其實,此時的孔子已經知道南子的風流名聲,按照他聖人的禮數,他應該婉言拒絕這個邀請,然而他卻受寵若驚,欣然接受了南子的邀請。於是,時年五十六歲的孔子此時已經把“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的著名理論拋到九霄雲外,喜滋滋地走進了衞國的皇宮。孔子進宮後,大禮叩拜,希望一睹南子的芳容。但使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只隔着竹簾和南子説了幾句話,聽到了幾聲南子頭上珠環翠繞的首飾叮叮噹噹的響聲,結果連個面兒都沒見着。
當孔子滿懷失望地回到住地時,早已等得不耐煩的徒弟子路立馬拍案而起,話中帶刺地説,老師,您怎麼去見那個女人呢?怎麼不推掉呢?您平時不是告訴我們女人與小人一樣嗎?何況這個女人的臭名昭著?您怎麼自己就不潔身自好呢?這不是坦坦蕩蕩的君子行為。
按照孔子的生活慣例,此時應該説出一番大道理來,立馬佔據一下理論優勢,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粉飾出一光輝形象。但是他此刻還沒從南子那珠環翠繞的首飾叮叮噹噹的響聲中緩過神來,突然被自己的弟子這麼一責問,便嚇了一跳,本能地脱口而出,舉起雙手,賭咒發誓説,要是我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天打雷劈,天打雷劈!看來,即便是聖人,被逼急了,也有裝瘋賣傻的時候。
孔子的這句話,頗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更有些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味道。並非真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為何在自己的弟子面前大發如此的重誓呢?或許孔子此時的心中的確有那麼點風流浪漫的想法。難怪孔子後來説,“食色性也,性也。”細品一下便知道其中的奧妙。
先秦流行春天“性郊遊”:孔子因此種風俗誕生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正是郊遊的好時節。郊遊屬於短途旅遊,因出行季節的不同,有春遊和秋遊之分,但春遊更受歡迎。古代人們郊遊玩什麼,怎麼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先秦郊遊有“風情”,魏晉人重“精神”,隋唐人講“吃喝”……
先秦,是一個崇尚自由、熱情奔放的時代,不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熱衷於郊遊。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點便特崇尚“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遊生活。據《論語·先進》所記,對學生這一想法,孔子只説了四個字:“吾與點也!”意思是,我贊成曾點的想法,可見孔子也喜歡郊遊。
從史書記載來看,先秦時期中國古人的郊遊最浪漫,相當有“風情”,可謂“性郊遊”。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詩歌的總集《詩經》,裏面有許多詩篇都是那個時代人們郊遊的記錄,其中《國風·鄭風》裏有首詩歌,保叫《出其東門》,起首句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鄭風”所反映的是以今鄭州為中心的中原之國鄭國的郊遊風俗。鄭國人喜歡郊遊,特別是到了春天,每年春天,出了鄭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遊女子。許多男士便利用這個機會,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溱洧》一詩所述更直接,當時在溱水和洧水兩條河邊上,鄭國的“士與女,殷其盈矣”,前來郊遊的鄭國男女,站得到處都是。在一塊郊遊中,他們增進了瞭解,兩情本悦,最後互贈勺藥以寄情、定終身。
當時人口較少,多生孩子、增殖人口,是那個時代對適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類的“生產”任務與農民播種一樣,都不能“失時”,而春季是女子受孕的最佳季節,所以談情説愛、打情罵俏這樣求偶式郊遊,成為先秦時代郊遊的特徵之一,《詩經》大量愛情故事,大都是在郊遊期間發生的。
先秦時期的“風情遊”,被稱為“奔”。“奔”是會意字,金文字形上面從“大”(人),象人揮動雙手;下面從“止”(趾),而且是三個“止”,表示快跑的意思。用“奔”字來形容女子與男士到郊外幽會,再合適不過了——快點跑到沒熟人看見的地方去。而孔子也是時年65歲的老父叔梁紇與15歲小姑娘顏徵郊遊“奔”的結晶,據説是在當地一個山洞中完成苟合的,後來老孔納了小顏。
因為這種方式的自由戀愛,有別於明媒正娶式的正規結合,“不侍禮而相奔者也”,故古人常以“私奔”來稱呼,宋代主張禁慾的理學家則毀之為“淫奔”。
“奔”雖然不是正規結合,但時人並不認為是不體面的事,國家也不禁止這種“失禮”行為,反而大力提倡,即所謂“奔者不禁”。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不錯過“播種”季節,國家甚至設定了一個固定的春遊節日——“上巳節”。
古代最著名的男女野外偷情交歡之地
大概是在南宋程朱理學盛行之前,中國社會風氣還是比較開放的,男男女女在野外,在大自然談戀愛甚至發生性愛關係,並不是什麼傷風敗俗之事,更非罕見奇異現象。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最着名的這樣一個風花雪月、男歡女愛、雲雨濃郁、情色旖旎的天地是在哪兒嗎?
像這樣一個供未婚青年男女約會見面、談情説愛、當然也難免有性愛之舉,供已婚成年男女(而且還不一定是夫妻)幽會偷情、通姦野合、尋歡作樂的地方,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氣的非“桑間濮上”不可。“桑間濮上”,這是什麼地方,在哪裏?你不一定知道;可是,難道成語及典故“桑間濮上”你也不知道?那你就太孤陋寡聞了。
“桑間濮上”,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兩千餘年之前春秋時期衞國之地。衞國在今河南北部,包括河北南部、山東西部的一小部分。濮水,也叫濮渠、譜河,流經衞地。其源有二支,一支首受濟水於今封丘縣西,向東北流;一支首受黃河於今原陽縣北,向東流經延津縣南。二支合流於長垣縣西北,經滑縣、濮陽縣入山東注鉅野澤。濮陽、臨濮、濮州等地名即因此水而得。春秋時,齊師救鄭及濮、莊子垂釣於濮,指的都是濮水。後因黃河決口、改道,該河漸被淹沒。
春秋時期的衞國,濮水之畔土地平闊、氣候温和、桑樹遍野,故謂“桑間濮上”。《詩經·鄘風·桑中》裏寫道:“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此時春天來了,在清澈的濮水邊、寬大的桑林裏,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生機蓬勃、天高氣爽、風和日麗,男男女女聚會其間,邊勞動,邊對歌,相約饋贈,打情罵俏,卿卿我我,自由自在。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日子,真是無比快活、賽過神仙,近似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了。
當時中國仍然遺留有母系氏族遺風,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大膽交合、多多生殖,並且這樣的行為受到政府支持;因為這事關繁衍大事,亦是國之大事。《詩經》裏類似句子比比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靜女其殊,俟我於城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列子·湯問》中也説:“男女雜遊,不聘不媒。”《漢書》裏還談到了燕地民俗:“燕地,賓客相過,以婦待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史記》記載:“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搏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墜珥,後有遺簪,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羅襦襟解,微聞香澤。”男女戀愛乃至交歡並不是什麼羞恥丟臉之舉。就連偉大的孔聖人,那也是其父母在類似“桑間濮上”這樣的野外交歡孕育而生。
衞國音樂不僅優美動聽,而且廣佈民間,相當普及。但在中華風氣崇尚正派嚴謹、以禮持身的春秋諸國中,“鄭衞之音”被公認為淫靡放縱的代表,具體事例史書上記載甚多。以科學嚴謹的考證,當時的青年男女並非勞動,也絕非歌舞,甚至是自由談情説愛;因為按照禮法,男女甚至不同路而行,更不要説共同勞作了,公開場合談情説愛更是無稽之談。而實際上衞國是在淫靡之音的薰陶下,男女禮法不嚴,縱情聲色,幽會於此地而已。“桑間濮上”不但不是當時這裏繁榮景象的具體寫照,而正是極大的諷刺與批判,同時警醒後人一定要端正身姿、自尊自愛、以敬事人、以禮律己。
於是後來“桑間濮上”就成了一個成語,指淫靡風氣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會偷情。《禮記·樂記》裏説:“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漢書·地理志下》裏説:“衞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郭沫若在其歷史劇《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裏寫道:“我彈的不是靡靡之音,我唱的也不是桑間濮上之辭。”
亂倫與野合 與性有關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把亂倫和野合並列,是因為這兩件事雖然都夠古老,但目前的現狀卻是一個早以作古一個方興未艾,同樣與性有關其結局卻是天壤之別,並列而論,就有了一些比較的意味。
古代的亂倫野史
亂倫和野合幾乎是同時出現的,這事在動物的世界算是很正常的,而人類原始社會的羣居生活,跟一般動物也差不多。後來人變得聰明瞭,成了高級動物,出現了血婚制來規範性關係,使得父母和子女沒機會亂倫了,但是兄妹之間卻沒辦法徹底禁止。
其實,關於血婚制的出現,也是人類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始社會時,生產力不發達,人們還沒琢磨出怎麼開荒怎麼種地,就像那些一般動物一樣,一個地方可獵取的食物差不多快獵取完了,就換個地方,也就是族羣遷徙,但是年老的已經沒有體力在洪荒裏奔波了,只好留在原地,苟延殘喘,讓年輕的去發現“新大陸”,這種人為的分離,使父母輩和子女輩沒有機會進行交配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認為年老的和年輕的交配很不應該,也就把這種父母和子女的亂倫給禁止了,這就是血婚制。
血婚制雖然把父母和子女的亂倫問題解決了,但是兄妹之間的問題卻很難解決,都是年紀差不多大的,又生活在一起,的確不好辦。中國人大概到了周朝的周公才特別譴責亂倫。女媧,也就是那個被國人認為是人類始祖的神靈,她和伏羲就是兄妹結合成為夫妻,然後繁衍人類,這樣看來亂倫的行為一直潛伏在人類的基因裏。
夏商的時代並不那麼在意亂倫。周公以後,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用道德鉗制人民思想行為,開始排斥亂倫。周公之後,人們進化到已經懂得開始追求精神,開始禮義廉恥的教化之後,才覺得兄妹之間亂倫好像有悖於道德,而且還發現兄妹之間甚至近親之間的聯姻,會導致後代的殘疾,無論是從個人道德上還是後代延續上,都沒好處,才算徹底禁止了兄妹之間的亂倫。
不過還是有例外出現,最著名的當屬春秋時齊襄公姜諸兒和他妹妹文姜,這事《春秋·公羊傳》裏有記載,《詩經·南山》有説的也是這事,可能這對兄妹真的是那麼回事吧: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但要説真正亂倫亂得比較有水平的,當屬古代日本,日本古典小説《源氏物語》裏的亂倫故事頗多,經常出現侄兒娶了姑姑,姨媽嫁給外甥的情況,雖然那書屬於小説,倒也反映了不少當時的風土人情,尤其是貴族的生活,一般來説,貴族總是引領時尚的先鋒,這樣看來,類似於書中記載的亂亂在古代日本出現得還是挺頻繁的,估計一衣帶水的日本亂倫的時間大概一直延續到宋元之後。
天地交融的野合
追尋祖先的足跡,不難發現有些了不起的大人物,根本就不知道他的爹到底是誰(娘是誰肯定是知道的啦),全是“感應於天”“受之於神靈”的產物,雖然《聖經》上説女人的耳朵也是受孕的渠道,所以童貞女瑪利生了耶酥,可咱們的老祖宗比西洋人有創意多了。
據説殷朝的始祖契,就是他媽簡狄吞了一個鳥蛋,也就是史書上説的那個“玄鳥之卵”,才生下他的,而《史記·周本紀》裏記載的周后稷的出生,就更好笑了,契的媽好歹還吞了個鳥蛋,稷的媽姜嫄只踩了踩巨人留下的腳印,就生了稷;至於老子,也就是李聃,乾脆就是天外飛仙,空穴來風地讓他媽懷孕生了他。
還有一些就更怪了,乾脆就是他媽做個夢,於是就生了他,比如説劉邦,就是他媽夢見了蟒蛇,於是生了他。最後連大車王朝那位有爹有孃的陲薩三太子,也就是釋加牟尼,在傳到中國的佛經裏,居然也被説成是他的媽夢見了白象,所以才生了他。
估計這些的大人物,可能都是野合的產物,他們如此優秀,他們的母親肯定也是足以誘惑男人犯錯誤的啦,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為尊者諱,只好説他是神仙的兒子了。再就是為了給那些聖人們增加一點神秘感,好讓人們服從他。
在許多神話傳説和後世追述的文獻中,也記載着中國古代先民知母不知父的狀態,如《呂氏春秋》所載:“昔太古常無君矣,其民聚生羣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婦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列子·湯問》裏也有“男女雜遊,不媒不聘”,意思是説當時的男人和女人,根本不需要履行什麼結婚儀式,反正發育成熟了就開始繁殖吧。
而性伴侶也不固定,不過當時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在與自然災害和野獸的對抗中不佔上風,誰知道哪天就被野獸吃了,再説,大家都是衣不遮體的同吃同住,而且……所以,這種野合屬於迫不得已,不過周公以後,野合倒成了政府行為。
每年的陽春三月,定為祭祀社稷的日子,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奔淫不禁”。如果不遵守這樣的命令,還得受到處罰。像當時的齊國,遠離京畿,風俗就更加原始。當祭祀社稷神的節日“州閭之會”來臨,人們就像雅典、羅馬人過狂歡節一樣,歌舞喧天,男女相屬。極其放浪自由。
《史記·滑稽列傳》中就記載着當時的情景:齊國州閭之會,男女雜坐,有的眉目傳情、有的暗送信物、有的……各自找各自中意的人,或罵俏或打情,先把氣氛鬧足。等到了晚上,酒喝的差不多了,大堂上的燈燭一滅,一片黑暗,隨即便寬帶解衣,男女相屬了。
野合在中國古代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就像節日一樣,之所以會有這樣習俗,可能是因為戰爭的原因。打仗肯定要死人了,仗打得多,人口數量也就減少了。那時候打仗還沒有高科技,全是人海戰術,人多力量大。
人口鋭減,統治者就鼓勵成年男女或者寡婦定期在某個地方集合,歌舞一番然後各自找各自心儀的對象,開始繁殖人口工作。這些的聚會一般都開在森林裏或者山上,不知道後來的和尚廟多數都建在山林是否就是為了豐富和尚的娛樂生活。
《詩經》裏還有很多關於野合的記載,比如説《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等等。從野合的歷史,野合在當時算得是民風,著名的野合產物比較多,不過最引人注目的當時啓和孔子,第一,他們是有娘也有爹的,屬於典型的自覺野合,第二,啓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而孔子,創立了中國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儒學。
啓的爹是大禹娘是塗山之女,不過他卻絕對是野合產物,禹和塗山之女在“台桑”下做愛,然後生下啓。台桑大概是祭祀台旁邊的樹林。屈原在《天問》裏面説,禹勞獻功,降有下方。焉得彼塗山之女,而通於台桑?他用《得》和《通》兩字,似乎有貶抑之意,再次證明啓是野合產物。
而孔子,從他的名字就判斷得出他也是個野合結晶。孔丘,字仲尼,孔是指山洞,丘是指野合的地點,在一坐小山丘的山洞裏。仲是他的排行,伯仲叔季,他是他父親的第二個孩子,這説明他父親已經結婚,而母親,是未婚少女。
尼,通假字,通泥,大概是他父母野合的直接證明,因為在山洞裏,所以兩個人身上都沾了不少泥土。他的父親叔訖梁是和一個姓顏的年輕女子野合然後有了他,他的名字大概就是在紀念他父母的野合。
追尋野合的歷史,不難發現,人類的祖先是這樣走過來的,人類祖先的基因也曾經在森林裏面傳遞。所以,至今很多男人依舊喜歡野合,當然,現在的叫法不是野合是户外,和女人在樹林裏或者在海邊,野外的環境會使男人前所未有的“生猛”,不知道這是不是遺傳基因在引導他們追尋祖先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