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兵的出現始於二戰時期,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早已不乏“特種兵”的身影,如戰國時期的鐵鷹鋭士、東漢的陷陣營、東晉的北府兵、隋朝的燕雲十八騎、唐代的玄甲軍、南宋的背嵬軍、元代的怯薛軍以及明代的蒙騎剋星神機營、威震日寇的戚家軍,下面就去了解一下吧。秦國鐵鷹鋭士 劍術馬戰步戰陣戰皆精。“鋭士”是戰國時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鬥力很強。秦國鋭士可以以一敵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鋭士”。當時,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鋭,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和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鋭。商鞅變法後,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鋭士”。
東漢陷陣營。“鎧甲具皆精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陷陣營是東漢末年的一支精鋭部隊:“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其統帥為呂布帳下的中郎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陷陣營“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名 “陷陣營”。
東晉北府兵 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捷。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又名北府軍。《晉書·劉牢之傳》記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鋭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資治通鑑》也雲:“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鋭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隋代燕雲十八騎 快如風烈如火以一敵百。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燕雲十八騎曾被描繪得神乎其神。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侯羅藝率領的精鋭騎兵,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揹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支,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靠山王楊林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戴着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靖邊侯羅藝死後,燕雲十八騎被羅成解散。然而,也有歷史學者認為,燕雲十八騎及其故事大多屬於“演義”。
唐代玄甲軍 皂衣玄甲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鋭騎兵部隊,士兵身着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資治通鑑》一書對於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鋭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時期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明光鎧是一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非常華麗,而且重量更輕,防禦力大大提升。
南宋背嵬軍 五百精兵破金軍十萬。背嵬軍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鋭騎兵部隊,掛帥的是其子岳雲。對於背嵬軍的解釋,岳飛之孫岳珂在《鄂國金佗粹編》卷二十二《淮西辯》中稱:“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南宋趙彥衞撰寫的《雲麓漫鈔》記載:“韓、嶽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震驚!揭中國古代的六大特種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97 字。
轉載請註明: 震驚!揭中國古代的六大特種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