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結構 性別構成 家庭户別規模……關於人口普查那些事,專家為你解讀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5月11日上午10時,備受關注的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佈。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開展的“七人普”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數為14.1178億人。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年齡結構、性別構成、家庭户別規模……10年間,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研判現狀與趨勢?如何認識壓力與挑戰?《新聞1+1》連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共同關注人口普查,摸清家底,看清未來!
如何看待第7次人口普查的價值和意義?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從“六普”到“七普”,我國人口狀況發生了重大轉向和轉折,過去我國人口是在慢慢轉型,而這次是轉向,這一點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年齡結構、城鎮化、受教育水平、家庭規模等等,都有全新的變化。所以它跟以往歷次普查相比明顯不同。我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價值和意義主要是14個字:“摸清人口新家底,把握人口新國情”。
人口“大流動時代”,更需高水平的社會治理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人口流動看似是勞動力的流動或人的流動,但其實它和資本、土地密切相關。下一步促進市場經濟要素的配置,勞動力的流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而怎樣打破過去户籍單一的管理模式,創新形成人口登記制度、身份登記制度,對下一步我們的社會治理是一個新的命題。
家庭人口規模小於3,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七普”數據 ,我們的平均家庭規模是2.62,比“六普”數據下降了0.48,有人説等於一家少了半口人。我們需要去了解,為什麼平均家庭人口規模在持續下降,它反映了我們家庭結構在怎樣變化?一方面就是自立門户的人在不斷增加,大家希望有一定的獨立性。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生育率的下降。同時,住房條件的改善等多種原因也促成了平均家庭人口規模的下降。但是家庭人口規模的下降和家庭結構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還是需要我們下一步進行認真和科學的研究。
如何看待總和生育率為1.3的數據?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一般來説,按照人口學的界定,總和生育率達到2.1,屬於迭代更替的黃金水平。但從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生育率走低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的生育率下降肯定也不是個例,是跟着世界的潮流規律。只是我國今天公佈的總和生育率1.3,這個水平還是超乎了我們的想象,屬於比較低的水平,值得我們去警戒。 如何讓女性想生 、敢生、能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中都提出了我們要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尤其是“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了保持“適度生育水平”。而保持“適度生育水平”肯定不是指的總和生育率1.3,肯定是要有所提高。而如何提高,涉及很重要的兩個方面。①優化生育政策很重要,我們的政策還有進一步放開的空間,還需要繼續的調整和完善。②放開生育政策可能不會立刻有明顯的成效,那就要實施更積極的配套措施,包括家庭友好的生育政策,比如托幼服務、降低養育和教育的成本、降低税收,包括我們怎麼樣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組合拳。
如何看待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怎樣應對由此帶來的問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超過10%,我們進入到老齡社會,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已經超過18.7%,我國老齡化速度是比較快的。而現在這個時期還並不是最快的,未來兩三年,老齡化速度會更快。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我們的老齡化問題現在還不是最嚴重的,我們還有制度儲備的空間與迴旋餘地。而怎樣利用好這個時間,做好制度安排,特別是五中全會把應對老齡化作為國家戰略,那麼怎樣從行動到戰略,形成一整套體系,值得關注。包括延遲退休、包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包括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等等,這些措施都會對我們應對老齡化形成積極且有效的作用。
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數據公佈後,政策調整如何跟上?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陸傑華: 我國人口發生重大轉向,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它不僅是人口學的事情,也不僅是社會學的事情,還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相應的法律制度等等,都涉及其中。五中全會提到應對人口老齡化,包括“一老一小”生育政策的調整、家庭友好生育政策的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等,這些工作都要去做。人口的事關整個國家、事關每個家庭、事關每個個人,未來整個政策體系走向要更加完善,推動整個人口均衡化發展,推動社會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