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兵強馬壯者為天子,這一亂象是如何被宋朝皇帝終結的?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經典

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

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説從黃巢起義已經開始了,黃巢起義與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非常相似,都遍及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為了快速平定起義,唐王朝允許各地自行招兵剿匪,雖然後來起義被鎮壓,但各地割據政權已經呈現尾大不掉之勢,唐王朝與東漢一樣也就只剩下一個名義上的共主。


在公元907年至公元979年期間,北方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漢六個短命政權,南方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也先後並立而起。在北方的大草原上,遊牧民族契丹逐漸崛起,於公元916年稱帝建國;黨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割據,被唐朝皇帝賜予李姓,是西夏的前身。

這短短几十年裏,稱王稱帝的不計其數,後晉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經意得志滿的説過: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這句話對當時的中國局勢來講是再恰當不過了。

北宋建立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面對此前的分裂局面,趙匡胤與趙光義很是擔心,怕自己建立的宋朝會與之前五個短命朝代一樣,於是趙光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説了這麼一句話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這句話成為了此後大宋三百年的基本政治策略。那麼趙氏家族是怎樣貫徹這個策略的?

削弱地方權力

削弱地方權力從秦漢就開始了,漢朝的“推恩令”就是這樣一種政策。削弱地方權力能有效的加強中央權力,鞏固統治。

剝奪地方行政權力

五代十國很多割據政權都是通過節度使發展而來的。趙匡胤即位後,設立知州、通判節制節度使,後來又把節度使弄成了虛職,只有榮譽沒有實權。掌管一州之事的知州由中央直接派遣,宋朝中央就這樣掌控了地方行政權。

抓取地方財政大權

唐朝的節度使掌控着軍政兩大權力,所以可以快速招兵買馬,積攢實力。宋朝在地方上設立了轉運司執掌了各地財政。

削弱地方軍隊


宋朝實行嚴格的“強幹弱枝”策略,從地方選拔精鋭編入中央的禁軍之中,這樣一來地方上就只剩下老弱之兵,無力反抗。

加強中央權力

宋朝的加強中央權力與漢唐不同,宋朝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制度上進一步分化權力,讓各機構互相牽制,防止專權。

相權的削弱

中國的中央權力從秦朝開始就可以説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在這個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漢朝時宰相統領百官,隋唐時期設立多個宰相,互相牽制,以此宰割相權。宋朝以隋唐時期的宰相制度為藍本,設立參知政事一職為副宰相分化宰相的行政權力,又設立樞密使主管軍政,三司使管理財政,宰相的各項權利被下行機構分化,導致宰相後來事無可做。

兵權的分離

上面提到樞密使專管軍政,然而樞密使只有調兵的權力,直接掌管軍隊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衞親軍馬都指揮使司、侍衞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三司。這三司在日常掌管軍隊的訓練,戰時又會換新的統兵將領,以免將領做大。

這也導致了宋朝中後期“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對外戰爭節節敗退的局面。

官、職、權的分離

宋朝的官職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來説是非常之複雜的。宋朝的“官”只代表你的俸祿以及資歷,並沒有什麼權利;宋朝“職”就是一種虛銜,並無實際意義,影視劇中加某某為某某學士就是一種虛銜;所以在宋朝,真正看一個官員有沒有權利就要看他的官職裏面有沒有“權”這個字,這裏面的“權”是差遣的意思,例如權某州軍事,知某州政事,裏面的“權”“知”都是這個意思。

這種分離導致宋朝後期官員過多出現了“冗官”的局面。

重文輕武


宋朝是科舉制度的巔峯時期,眾多文人士子通過科舉成為官員,朝堂很快就成為了文官集團的天下,武將的地位逐漸下滑,無力與文官集團抗爭。同時宋朝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允許士大夫可以議論朝廷以及軍國大事,這樣對士大夫的善待,士大夫們開始無節制吹捧皇帝,並大肆宣傳忠君思想,研發出了一套封建主義的社會道德觀,三從四德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宋朝之前的士子學六藝,御詩書,講究的是文武雙全。宋朝對於文官地優待以及武官的壓制,導致軍人武將的地位一落千丈。“手無縛雞之力”“好男不當兵”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常態。

結語

趙氏家族的一系列政策對於防止地方做大,加強中央集權來説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時也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自宋朝開始,先秦以來華夏族開疆拓土、進取的精神逐漸被磨去,可以説宋朝對於華夏族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的改變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宋朝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大宋江山延續了三百年,其消極影響是驚人的。

宋朝時雖然經濟發達,然而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繁華,在這繁華下面,軍事孱弱,四周少數民族如狼一般盯着中原這塊名字為“宋”的肥肉。與漢朝和唐朝不一樣,漢唐皆源於內部分裂而瓦解,而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是亡國,並且亡於少數民族之手。有宋一朝,宋就沒有出現過大國風範的時候,有的只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