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的書,一到寫作文就困難?“得語文者得天下”?《教子有方》與您探討閲讀的意義!
2019年秋季學期起,
全國義務教育段
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等三門學科
使用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教材,
這其中《語文》教材最受關注。
隨着對閲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
不少培訓機構也以
“得語文者得天下”、“閲讀為王”作為賣點營銷,
那麼讀得多就真的寫得好嗎?
閲讀究竟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教子有方》本期對話嘉賓: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
公眾號“愛花媽媽讀書筆記”創辦者—— 一波
第3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高三組一等獎、市北中學——陳伊凡
01
寫作既然有“套路”,還要課外閲讀嗎?
第3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高三組一等獎、市北中學——陳伊凡:
一開始寫作也非常痛苦,寫議論文會非常囉嗦,廢話很多,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也就不太美觀, 考試作文因為它有一個相對標準的評分,有一定的標準,除了內容表達,還要更考慮的一點是如何拿到更高分,技巧上面確實有一些比平常隨筆要有更加註重的地方。
但閲讀是我唯一能夠看到他人生活的一種方式,或者説是看到整個世界的一些不同面。它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兩者並不矛盾。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
在作文的閲卷過程中,老師會對寫作知識點做一定的評估打分,這需要同學對相應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度,這也就是市面上寫作機構營銷的賣點。
但掌握了技巧就夠了嗎?其實對於高考中考作文老師們可能更關注的就是這個孩子他本身體現出來的文字中的一些閲讀的級別,為什麼有的孩子技巧滿滿還是得不到高分,只得了基礎分?因為寫作的根本價值在於對心靈和大腦的理解和溝通。如果真是想求高分,捷徑是不存在。
02
除了應試,閲讀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
每一年重中之重的討論就是高考作文。它會成為一個焦點,引發全民的關注。許多家長把孩子當作一個分數的輸出機器,幾百本書輸入進去,就希望能吐出讓家長滿意的分數,或許這個比喻比較偏激,但如果過度追求功利性的話,人類會變得多麼荒謬。
其實所謂的“得語文得天下”,不是一張卷子所能夠容納的。閲讀的過程中心靈的滋養遠比一紙分數美好的多。在閲讀中培植自己知識的基礎、心靈的基礎和感悟的基礎。大量的泛讀和有興趣有優勢引導必不可少的,家長和老師在閲讀過程中還要注重規劃性。
公眾號“愛花媽媽讀書筆記”創辦者—— 一波:
通過閲讀,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輸出形式,比如説最小的時候可以畫出來,然後可以説出來,然後最後它可以寫出來。閲讀後能不能表達,也是對孩子思維的一種訓練。家長就不要直奔技巧和套路,成功不是因為技巧,而是從小有一個很厚的文學的積澱,閲讀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就像培育一棵樹一樣,枝繁葉茂,需要精心培養也需要時間的積澱。
第3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高三組一等獎、市北中學——陳伊凡:
對我來説閲讀的給我帶來的能力培養是方方面面的。我很喜歡一句話,閲讀這件事或許你沒有辦法一時半會在你的作文裏體現出來,但它會融匯在你的血肉裏。閲讀是隱身串門兒的方式,可以體會自己沒有體會過的生活,看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通過閲讀學會以多元方向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周邊的人和事,觸及自己無法到達的面。
03
閲讀也提倡私人訂製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
第一要全員閲讀,另外一個方面家長要從中引導,配合老師配合學校,發現孩子的興趣。第三個階段就是優勢的閲讀,在有了興趣和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找到最大限度發揮他能力的優勢部分,加以精讀細讀。
在我們的現代教育中,我們要按需施教,更加個性化的,針對和尊重學習個體特點,發揮我們每一個學生他自己的潛能,老師家長更應該關注同學們閲讀過程,而不僅僅是這個學生拿到一本書,讀完而已。我們更多的是看到書後面那個讀書的人,瞭解到他的興趣在哪裏,優勢在哪裏?未來價值在哪裏?按需閲讀。
公眾號“愛花媽媽讀書筆記”創辦者—— 一波:
家長要特別注重親子閲讀,以此幫助孩子培養他自己的閲讀興趣。從繪本圖畫到四大名著,我都會和孩子一起沉浸在閲讀中,你以為她聽不懂,但其實她的反饋會讓你很驚訝,我不會去幹涉孩子閲讀的選擇,但在有限的時間裏,我會引導她選擇我認為相對比較好的讀物,把握好孩子興趣和家長選擇的平衡。
04
孩子閲讀需要家長的引導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
我從胎教開始就帶着孩子閲讀,不論聽不聽得懂,都要去感受她,閲讀從根本上是延續我們人類的好奇,讓我們的知識在這條道路上去探索運行。
但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對象,我認為書有精華,但同時也有糟粕,而且有一些閲讀,它不是因為這個書本身內容有多出彩,而是因為這個書在出版運作的過程當中,包含了太多商業價值,這並非我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