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莫言建議:將12年學制縮短為10年!網友:贊成,專家:不合適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2016年,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莫言曾建議縮短教育學制,將12年改成10年,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十年內只進行2次期末考試,每學期根據課程進行課堂測試。他認為,從學前教育算起,到研究生畢業,要經歷長達25年的時間,其中基礎教育的佔比太大,不太合理。
莫言的建議,直擊當前教育痛點。新華網發展論壇曾在網上做過一次調查:“政協委員莫言建議中小學減少兩年,你支持嗎?”數據顯示,支持者約佔88%,反對者約佔11.5%。
時至今日,大家對此問題仍然十分關注。但為什麼沒莫言的建議,沒有通過呢?總的説來,雖然網友們大多贊同,但專家卻大多表示反對。
01
先了解一下我國教育學制的歷史沿革
60後、70後的朋友一定還記得,當年讀書時的學制要麼是533,要麼是532,是進入80年代後期,才逐步實施633學制的。
其實,我國在不同的時期,進行過不同的學制改革和實踐。
早在1922年,當時全國使用的是“壬戌學制”,也就是今天我們所採用的12年學制。不過,這個學制不是政府制定的,而是民間教育團體和專家,經過長期調研、論證、討論,再結合國情,效仿美國而制定的。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頒面《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中小學實行&34;,即小學5年,不分段,初中、高中各3年。由於師資和教材等條件還不具備,1953年又將小學恢復為六年制。此後又先後進行過小學5年一貫制、中小學“522制”、“532”、小學和初中“54制”、“9年一貫制”等教育實踐。到了今天,高中階段學制基本上為三年,小學和初中學制則呈現出以“63制”為主,“53制”、“54制”、“9年一貫制”等多種學制並存的局面。
02
支持者的理由
教育不應守舊,而應與時俱進,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作為伴隨互聯網一同成長的青少年,新一代們無論是身心發育、個性發展的內存因素,還是參與學習的環境、方式、渠道等外在因素,都與父輩祖輩迥然不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從過去的大一統變成了現在的專業化、細分化。不應該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學習永遠也學不完,甚至是不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以致於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有人以開玩笑的方式,算了一筆賬:
目前全國在校學生3億人,如果一個學生節約2年時間,全國學生加起來,就可以節約6億年。假設一個人活6億年,讓其每天只搬100塊磚,那他最終將搬近22萬億塊磚,足以再建380座長城。可見,果真是賬不可細算啊。
過長的時間,給家庭經濟和個人成長帶來負擔。
過長的學制不但導致人才成長時間推遲,而且不少家庭還為此承受着不輕的經濟負擔。
從6歲小學入學,在不出“狀況”的情況下,到大學本科畢業至少得16年。假設再讀研究生、博士,很多學生一畢業就邁入了大齡青年行列,尤其是對於女生來説,自然而然地被貼上了“剩女”標籤。
不可否認,漫長的求學路,佔了人生很長一段寶貴的時間,適當縮短學制,讓學生早點畢業,早些融入社會,既可節約成長的時間成本,又可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還可解決婚育壓力。
現在的學生普通成熟都早,心智遠高於父輩。
隨着國力的提升,大家的生活質量普通提高了,孩子缺營養、缺鈣缺鋅的現象基本不存在了,少年兒童的身心、智力發展水平,遠高於幾十年前的同齡人。尤其是進入信息數字化的學習時代,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便捷化,即使縮短學時,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基礎教育。
有人説,縮短學制會造成學生文化素質降低。其實,我國的教育逐步走向現代化,基礎教育已經得到很好的普及,尤其現在一些大城市的學生,他們接觸的事物與以前截然不同,起點明顯比過去要高。適當縮短學制,使其未來能夠更快投身社會,這是合理的一種訴求。
12年學制,助長了應試教育,卻無助於知識水平、實踐能力的提高。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嘆:絞盡腦汁學習的知識,畢業後卻學非所用。什麼拋物線、微積分、English,在生活和工作中,幾乎毫無用處,最後都還給了老師。
學校教育,嚴格説來只是狹義的教育,人生和社會才是最好的課堂。在社會大學裏,我們才能獲得豐富的、真正有用的人生經驗、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孔子説:“只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理就在於此。
所以,沒必要每一個學生,都要對每一科進行深入學習,尤其是像英語這樣的雞肋學科,在生活中,對大多數人來説,都沒有實際用處。可以對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專業培養,其他的學生普及一下基礎就可以。
03
反對者的理由:
基礎教育學制12年,這是世界通行的學制。
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提出基礎教育學制要縮短。以美國為例,實行的也是12年學制,543、633、444都有,現在的主流是444學制,在全國超過了90%。但變來變動,都是在12年學制的範圍內。
站在國內來看,我國的12年教育學制,除了上海實行的是543學制,其他地方主要實行633學制,但要説“543和633哪個好”,目前沒有結論。
世界通行的,就是最好的?這一點,小編不敢妄下結論,但我知道,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縮短學制,缺乏實證調查的數據支撐。
有專家認為,以合格為標準,目前我國有大量的學校和孩子,即便在現有的12年學制中,也不能完成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識的學習,而完成得好的依然是相對少數。基於此,目前12年的學制並不長,也不該縮短。
學制的設置,要與人的發展階段性相吻合,實踐證明,12年學制是符合大多數兒童個體發展規律的。至於要解決個別與發展規律不符合的情況,應該調節個人的學習,而不是改變學制。
縮短學制,並不是減負學生負擔的最好選擇。
孩子們負擔過重不是學制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評價體系出了問題。
負擔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課堂,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孩子“消化不了”。但是,為了讓孩子擠進名校,考上名牌,家長不惜時間、金錢讓孩子加班加點地超負荷學習。比如:很多學生連漢字都沒寫好,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英語和奧數。這種以功利為目標的教育,才是造成負擔的根源所在。
當前,在教育中存在一種“怪相”:
幼兒園學小學的內容,小學學初中的內容
。在全國大多地方,初二的學生幾乎就開始學初三的知識,然後用初三一年的時間來複習、考試;高二基本學完高三的內容,又用一年來複試、考試。
如果在初中、高中各縮短一年,情況會怎樣呢?結果就是:把初三剪掉了,大家肯定會把初二當做“複習年”;高三砍掉了,高三的複習亦提前到高二。這樣一來,學生的負擔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甚至引發新的問題。
縮短學制,既會降低教育質量,也不利於農村教育發展。
如果應試教育的模式不改變,如果高考的指揮棒不調整,就貿然縮短學制,學生會在學習任務重、學習內容多的壓力下,過早產生厭學情緒,更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教育不能違背學生的成長規律。在現實中,讀研、讀博的畢竟是少數,讀大學的比例不到50%,而讀重點大學的比例更是隻有6%左右。因此,與其用縮短學制來緩解勞動力資源短缺,不如用花大力氣發展職業教育。
另外,教育不均衡,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農村教育資源欠缺,整體水平不高,許多農村學生雖然也經過了義務教育,但實際上他們的素質並沒有達到義務教育水平。甚至由於“控輟保學”措施不到位,致使許多農村學生,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去打工。在這處情況下,如果再縮短學制,對於農村學生而言,將會造成更多的孩子輟學,從而產生“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不公平現象。
04
寫在後面
究竟哪種學制更好?其實,12年也好,10年也罷,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既不能拿70、80年代的教育學制説事,也不能想當然地主觀臆測。
只有在反覆的實踐、驗證中存留下來的,才是社會所需要的。
只是,值得思考的是,當前沿用的12年學制,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考試評價和人才選拔機制,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個性化、全面型、綜合性的“人才”,而不是一個模板刻出來的“人材”。
當然,如果能推行10年學制,倒是可以將節省下來的2年時間,拿半年搞軍訓,半年搞勞動生產,半年學社交禮儀,半年學醫療急救。
關於12年學制改為10年,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