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析多校強基計劃新政:誰能報?怎麼考?如何培養?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經典

深度解析多校強基計劃新政--

誰能報?怎麼考?如何培養?

順延一個多月後,備受關注的高校強基計劃簡章近日陸續發佈。

2020年初,強基計劃正式亮相。作為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該計劃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與原自主招生不同,計劃從選拔定位、試點學校範圍、招生專業、報考條件到入圍高校考核方式、錄取方式及培養模式等都進行了系統性重塑。

多所高校的招生簡章透露哪些招生選才的信號?考生該作何準備?中學該如何應對?記者梳理各校簡章,約請專家深度解析。

誰能報:兩類考生可拿“入場券”

從目前高校發佈的招生簡章看,大都把可以申請報名強基計劃的考生分為兩類:一是綜合素質優秀、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二是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

多位專家強調,強基計劃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培養計劃,並非簡單的招生改革。

這明確體現在招生專業上。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的強基計劃招生中,各高校都拿出了自己的基礎學科王牌專業。比如,北京大學將包括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學類、理論與應用力學、歷史學類、考古學類、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和基礎醫學的10個招生專業納入強基計劃;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明確強調,參與強基計劃的學科專業都是學校入圍世界一流學科專業或教育部學科評估A 、A的學科,以及位居ESI千分之一的優勢學科。

值得注意的是,各校都強調,被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如對自己專業不感興趣,最多隻能換到該校同一專業(專業類)的非強基計劃班,或者高校實施強基計劃的其他專業。

●專家觀點:強基計劃強調學生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不是名校“跳板”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餘瀟瀟介紹,志趣堅定、稟賦優異;綜合評價、優中選優,是該校強基計劃人才選拔的主要原則:“入選學生要認同‘強基’理念,具備‘強基’特質,胸懷家國,志向堅定,有志於未來從事基礎學科和關鍵領域研究。”

“報考強基計劃,需要真的有天賦並且真的喜愛基礎學科,而不能將其當成名校‘跳板’。”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表示:“與自主招生相比,強基計劃招生學校、人數大幅下降,門檻大幅提高。雖然各校在招生資格上對高考分數都提到了不低於一本線的要求,但這只是‘地板線’。各校會根據投放計劃劃定入圍資格線,實際入圍分數線基本都會遠遠高於各地一批線。即便是入圍校測,難度也非常高。強基計劃更重視具體學科水平與潛力,更適合學科上的尖子生。”

怎麼考:考生需連闖高考、校測關

如何報考、考核哪些科目是家長和考生普遍關注的問題。

記者瞭解到,今年強基計劃統一從陽光高考平台特殊類型招生“強基計劃”報名,報名日期大多從5月10日到5月底。各校簡章均規定,考生只能報考一所試點高校,每位考生可以填報的專業數目則為1~4個不等。

具體到招生名額,根據招生專業的多少,各校為強基計劃投放了從幾十到200餘個名額不等,分配到每個專業均為20~40人;也有高校僅拿出了一個專業“試水”,如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今年強基計劃均只招收生物科學專業30人。與各校每年數千人的招生總額相比,可謂“小而精”。

想進入這支隊伍,並不容易,考生們需要闖過“統一高考-入圍校測-校測考核”等關卡。校測階段,多數學校設置了筆試、面試以及體能測試等考核環節,也有學校僅有面試和體測。多校還明確表示,體測結果不計入校考成績,但不合格不予錄取。

上述兩類考生要想入圍考試,第一類考生高考成績需要同時達到當地一本控制線和強基計劃入圍分數線,後者由高校按一定的入圍比例劃定;第二類考生要入圍到自己報考的高校,只需滿足高考成績達到當地一本控制線。

●專家觀點:倒逼高中生涯教育在深度和力度上作出突破

多位專家表示,強基計劃探索建立基於統一高考的多元錄取制度,是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也是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學生是否適合報考強基計劃,需要綜合考慮院校招錄情況、學生成績、學生生涯評測結果、學生生涯規劃等諸多因子,要求高中以生涯指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因人而異的成長建議。”海南中學校長馬向陽表示,“強基計劃將高中學生的志向、興趣、天賦作為考核選拔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自我認知水平和較明晰的發展規劃,倒逼高中教育者在生涯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上作出突破。”

錄取結果怎麼算:85%高考成績 15%校考成績

自主招生曾經出現過一些瑕疵與爭議,因此,公眾更關注強基計劃的公平公正問題。連闖兩關後,錄取結果如何測算?

各校簡章顯示,決定考生最後錄取結果的綜合成績由高考成績和校測成績共同構成,其中高考成績佔比85%,校測成績佔比15%。多校招辦主任透露,拿到校測“入場券”後,高校將重點考查考生在具體學科的水平與潛力,而不是泛化的綜合素質。

“我們聚焦多維度考核評價,探索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使用辦法,依據高考成績、高校考核成績綜合評價,按照學生報考專業和學科特長分類測試,在促進選拔公平的基礎上提高選才精準度。”南京大學招辦主任李浩表示。

上海交通大學招辦主任王琳媛介紹,該校形成了以六大學院為主體、以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特區“致遠學院”為支撐的“厚植基礎 使命推動 好奇心驅動”一體兩翼的強基人才培養體系,校測綜合面試環節主要關注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等:“面試採取‘三對一’兩輪面試模式,每三位專家一組,每次面試一名考生,時長約20分鐘,每名考生要經過兩組專家的面試,專家根據同一評分規則客觀獨立打分,不刻意排序。”

此外,記者注意到,對於大家疑慮較多的面試,各高校都強調“雙隨機”“雙盲”,並全程錄音錄像。

●專家觀點:多元評價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不能再以功利思維對待強基計劃,認為其是“降分錄取優惠”,而是多元評價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上述兩類考生最終的錄取標準是一樣的,獲得全國競賽決賽金牌的學生,哪怕校測給滿分,也可能因綜合評分沒達到強基計劃錄取分數而不被錄取。評價一名考生的指標是多元的,但錄取標準並不會因多元評價而降低。”

“和高校過去動輒可以給出錄取分數線下最高60分的優惠相比,強基計劃的錄取模式使得高校的自主評價需要摺合成一個定量評價,與高考分數按比例相加,從高到低公開錄取,這壓縮了高校的自主裁量權,並公開化。”陳志文表示,各校校測規範強調面試會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材料進行提問,這也再次提醒“人為包裝出來的簡歷會露餡”。

如何培養:小班化、導師制、本碩博銜接培養、動態進出

與以往自主招生被詬病的“只重招生不重培養”相比,強基計劃最重要的特色還在於“選育銜接”。

目前,各校簡章中都重點介紹了對強基計劃所招收學生的“獨特”培養方式,其中單獨編班、強化交叉與通識教育、名師開小灶、本碩博銜接培養等特色鮮明。

比如清華大學新成立日新書院、致理書院、探微書院、未央書院、行健書院等五大書院,日新和致理書院分別負責基礎文科類專業、基礎理科學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探微、未央和行健3個書院分別對接化學生物學、數理基礎科學和理論與應用力學3個專業方向,書院基本覆蓋了清華多數王牌院系專業。南京大學不僅單獨設計培養方案,還明確承諾“每生一項目、一導師、一遊學”。

值得注意的是,多校還提出強基計劃將實施階段性考核和動態進出機制。山東大學將在學生入學後第三學年末、第四學年末和第五學年末進行3次考核與分流,通過者方可進入本研銜接、博士階段學習;未通過者轉入相應專業的普通班學習,同時從相應專業普通班中選拔相同數量的優秀學生增補進入強基計劃。

●專家觀點:強基計劃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養改革

多位專家表示,強基計劃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可以撬動大學教育的培養改革。

“將基礎醫學列入強基計劃,選擇若干所具備條件的高校,建立本科、碩士、博士銜接的培養模式,是對基礎醫學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的重大改革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在招生上,通過改革招生錄取選拔一批有志於解決重大疾病防治問題的學生。在培養上,通過科學設計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實行分階段動態選拔培養等措施,使其成為未來生物醫學和健康領域,推動疾病研究範式轉變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領跑者。”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