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晏子諫殺燭鄒是怎麼回事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晏子諫殺燭鄒》這則典故來源於《晏子春秋》。在這段典故中講述齊景公因為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為了解救他,於是用委婉的話語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使放棄了殺燭鄒的念頭。

《晏子諫殺燭鄒》事件圖

事情起因於齊景公,生性喜歡捕鳥,於是將捕來的鳥給燭鄒管理。誰知有一天,鳥竟然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和傷心,下令想要讓官吏殺了看管鳥的燭鄒。晏子認為不能讓燭鄒應為這點小事而被殺,於是靈機一動。晏子説“燭鄒應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細細將他的罪狀説出來加以斥責然後就可以殺掉他。”齊景公應聲道“好的。”於是晏子開始當着齊景公的面列數他的三條罪狀:“燭鄒你是專門負責看鳥的,卻讓鳥飛走了,這是其一;你的行為讓我們的君王因為一隻鳥而要殺掉一條人命,這是其二;若要讓諸侯聽到此事,可能會認為我們的君王是個重鳥輕人的人,這是其三。好了,罪狀列舉完了,可以殺了他了。”誰知,景公深思熟慮了一番竟説;“不用將他處死了,我明白你的語意了。”就這樣燭鄒在晏子的幫助下逃脱一命。

這則典故的寓意在於通過這件事,揭露了當時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思想本質。另一方面讚揚了晏子的聰明機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誡了人們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掌握適當的技巧,在勸誡和指正別人的同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

春秋戰國晏子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聰明機智的,能言善辯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樸素的處事風格而聞名於諸侯。孔丘還曾稱讚他:“救民百興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風格,充分的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還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税,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在“治國之道”方面,晏子主張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説,並且很是推崇“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主動進諫君上賑災,深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貧苦百姓。

“勸諫藝術”方面,晏子善於進諫的特點早就被人稱讚,他的勸諫方式,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以一種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側面顯示了他在政治上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另外,他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或是鋒芒畢露,或是非常含蓄,亦或是嚴肅莊嚴、幽默滑稽。他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自己的勸諫方式。從他的勸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在修養,同時也非常佩服他的智慧。

個人修養方面,他是樂觀的代表,他常常説人到最後都是要死的,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不論是誰都會面對。何不對死無所畏懼,常年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宴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宴嬰頭腦機智,能説會道。內輔國政,善諫齊君,有原則,處事靈活。出使時不辱使命,是國家尊嚴的捍衞人。司馬遷非常喜歡宴嬰,還將他比做管仲,他的幾次鬥智也是非常的精彩。

晏子雕像圖

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了五尺高的洞讓晏子進城,侮辱他,進而一步來侮辱齊國,當然晏子很聰明,將計就計,只要楚王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是狗國,他就鑽洞入城。就這樣,還沒見楚王的面,就給他當頭一棒。

第二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無人,譏諷晏子無能。面對再一次的侮辱,晏子再一次採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回敬楚王: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然後通過貶低自己再來貶低楚王和楚國。表明面上似乎很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則是悄無聲息的回擊了楚王,就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第三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人沒有出息,侮辱晏子偷盜。而晏子列舉了一個熟知的現象,再加以道德的論證表明,齊國人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成了盜賊,究其原因不過是水土不同罷了。

從晏子同楚王的舌戰中就能看得出晏子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面對自己國家的尊嚴,積極維護。試問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才,該是國家的一件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