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基督最後的誘惑是什麼?
在中國無論是商業大片和藝術電影的愛好者,大概都對這部馬丁西科塞斯幾十年前的電影不太瞭解,甚至可以説不會太感興趣。因為這部電影實際上討論的是 基督教的問題,於電影語言和電影觀念上的探索,可以説説幾乎沒有。
瞭解聖經的人如果看了電影應該瞭解到,為什麼當年這部電影上映後,引起西方宗教界的軒然大波。宗教人士紛紛抗議馬丁冒犯了救世主。不過這部電影放到今天來看,其實其敏感尺幅倒不是很大。
看完這部電之後的幾年,我偶然看到了其原著小説,希臘作家卡贊扎基斯的《基督最後誘惑》。大體上電影基本準照了原著,不過卻大大地省略了很多細節,對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加利利湖區和其周邊地區的人文描寫在電影中都省略了,主要集中火力討論最核心的話題:基督最後的誘惑是什麼?小説和電影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對於責任和命運的逃避,放下沉重的包袱,做一個普通人。然而,上帝沒有給拿騷勒的耶穌這個可能性,他在無比的矛盾中慢慢走上了十字架。一方面,基督熱誠與與上帝的溝通,人民的敬仰和內心激情的滿足,另外一方面,他又害怕真正的肉體痛苦,死亡的痛苦,嚮往人慾之歡。於是,在釘子刺入心臟的那一個刻,上帝給了耶穌另外一次考驗,讓他證實了背叛責任的代價,最後,當大夢方醒之時,基督,喊出了最後的話語:以利,以利。
他和馬丁其他成名的作品都不大一樣,一部打算走出窮街陋巷,步入殿堂的藝術探索,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收穫。從小説到電影,從電影手法和演員的發揮上來説,馬丁有些保守,然而,對於這樣一部宗教電影,對於 1979 年那樣的時代,它還是誕生了。如果,它晚誕生是十年,可能結果不一樣。
同樣,馬丁剛剛拍攝完新的一部關於宗教的電影《沉默》,我極其期待,相對於《基督最後誘惑》,它會有什麼樣的新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