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其實分成三個階段,後人最為熟知的,僅僅是第二階段
三國時代,有着三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首先是官渡之戰,曹操於此役大敗袁紹,從而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其次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合力打敗瞭如日中天的曹操,三國雛形由此開始;最後則是夷陵之戰,劉備興兵伐吳,卻被書生陸遜擊敗,導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官渡之戰與夷陵之戰,其規模都有至少十數萬人參與,規模還是較大的。可談到赤壁之戰,後世讀者卻有着不同看法。
一、赤壁之戰的含義
對於赤壁之戰,不少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對赤壁之戰如何定義,便衍生出了幾種不同的説法。首先,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看,赤壁之戰就是曹操為了奪取完整的荊州,從而向孫劉聯盟發起的主動進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到次年年底,曹仁率軍退出江陵地區,這都是廣義上的赤壁之戰。戰爭之前,曹操尚且還有大半個荊州在手,可在戰後,便只有荊州北部的部分地盤了。
其次,不少人紛紛將曹操進攻江夏郡作為赤壁之戰的開端,這也是最主流的看法。因為此時曹孫劉三家已經瓜分完了荊州,而曹操與孫劉聯盟又都想將對方趕出荊州,這才有了赤壁之戰的開始。當然,曹操戰敗後返回江陵,也自然成為了這場戰役的結尾,畢竟此時的結果已經出來了,孫劉聯盟大獲全勝,佔據了除南陽郡以外的全部地盤。
最後,還有一種狹義的説法,那就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生的戰役,是一場局部戰役。根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軍與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遭遇,並率先展開了一場前哨之戰。在此戰中,曹操便吃了虧。不久之後,周瑜與黃蓋又在烏林這個地方火燒曹軍,曹操被迫燒燬戰船,從小路撤回了江陵。更嚴格地説,赤壁之戰其實就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此戰對戰局的最終走向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只是後來的烏林之戰與之相差不遠,便被後人籠統概括為了赤壁之戰。
二、火燒赤壁的真相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周瑜傳》以及《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赤壁之戰的出現,是雙方都沒有預料到的。而這場戰役的意義,只是説明整場大戰正式拉開了序幕。也就是説,單單論赤壁之戰,孫劉聯盟便不是以多勝少、以弱勝強了。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赤壁這個地方,也沒有出現火燒。
事情的本來面目,也非常簡單。曹操得到荊州後,繼續南下,意圖將屯居夏口的劉備集團一舉消滅掉。儘管孫權身在江東,但他與魯肅都看到了曹操的威脅性。於是在魯肅的聯繫下,孫劉兩家正式結盟,孫權還派出了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領三萬精鋭來援助劉備。曹操手下的士兵,多為北方人,自然比不上江東的水軍。再加上曹軍之中又出現了瘟疫,其水師的戰鬥力自然是大打折扣。
不久之後,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突然遭遇了。顯然,實力不佔上風的曹操吃了大虧,在這場前哨戰中敗北。戰後,曹操命令軍隊退守到烏林一帶安營紮寨,併為了穩定戰船,將其全部沿江固定在了一起。曹操的這個操作,令周瑜眼前一亮,這才有了後來的火攻之策。由於這兩場戰役相差不遠,所以後世有人便將全部歸入了赤壁之戰中,“火燒赤壁”的説法,也就流傳開了。
三、赤壁之戰的影響
談到赤壁之戰的影響,不少歷史學家都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此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其中最主流的説法是,赤壁之戰的發生,正式標誌着三國時代的雛型已經到來。顯然,這已經將赤壁之戰的影響過分誇大了。
曹、孫、劉三家的對決,是圍繞荊州展開的,但各自最初的目的卻不盡相同。曹操的打算是將整個荊州地區全部拿下,這樣不僅能遏制住江東的發展,也能給劉備集團造成毀滅性打擊。而孫權的打算是盯住夢寐以求的江陵,這是他們將來能上岸的重要保障。至於劉備集團,其實存在感不高,劉備所希望的,恐怕只是自保而已。
赤壁之戰這場前哨戰打響後,精明的周瑜便立刻摸清了曹操的底細,並大膽與黃蓋聯繫,上演了一場火燒烏林的好戲。經此重創,曹操只好從華容小道撤回江陵。緊接着,周瑜大軍趕到,經過重重圍困,終於迫使曹操放棄了江陵等地。而弱小的劉備集團,也趁着這個天賜良機,一舉奪取了荊州四郡,就此有了立足之地。直到此時,曹、孫、劉三家才成了鼎立之勢。以上,便是整個赤壁之戰帶來的影響。而後世一些籠統的説法,便將這些戰鬥都統稱為了赤壁之戰。正因如此,這場戰役的地位,才逐漸被拔高,並有了一戰奠定三國雛型的説法。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