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這道題算了一天都不會 結果晚上居然夢到答案了

  為什麼我們常常在夢境中頓悟?|半夢半醒之迷

  著名化學家凱庫勒做了蛇咬尾巴的夢,發現了苯環結構;

  諾貝爾獎獲得者 laureate Otto Loewi 夢到了一個實驗,證明了神經衝動是化學信號傳遞的;

  《科學怪人》的作者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夢見了一個可怕的幽靈癱在桌子上,產生了這本書的靈感。

  但是夢境頓悟不是名人的專利,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常常遇到:

  幾何題算了一天不會做,晚上就夢見自己還在做幾何題,第二天突然有思路了;

  寫作文沒思路,晚上夢見自己還在寫作文,第二天突然有靈感了;

  想了一天表白不知道怎麼説,晚上夢見自己還在琢磨,第二天突然思路清晰了(這個純屬湊字數)。

  什麼情況下做夢會頓悟?

  要想在夢境中有什麼重大的發現,那麼首先要滿足的條件就是處在「清醒夢」(lucid dreaming)的狀態中。清醒夢就是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跟白日夢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的時候有點清醒,後者是清醒的時候有點睡意。2015 年發表在 Neuro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清醒夢和元認知的關係:清醒夢和元認知的過程都使用的同樣的神經系統,尤其是在思維控制(thought monitoring)方面(元認知:對自己認知狀態的意識,也就是「知道自己知道」)。文中還提到, 清醒夢其實就是元認知的其中一個形式。那麼這意味着,你在清醒夢中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思考。白天你只是停留在問題本身進行思考,但是清醒夢中你跳出了問題本身這個侷限,對困惑的問題有了定義更廣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白天做幾何題一直在幾何圖形內做輔助線,清醒夢中我可能就開始天馬行空地畫輔助線,最終找到解題辦法。

  什麼因素影響清醒夢的頻率?

  雖然説誰都可能有過清醒夢的經歷,但事實上能夠頻繁產生清醒夢的人還是蠻少的,可憐的研究者都找不到足夠的人來研究。一方面,清醒夢跟人格特質有關係:內向性和情緒穩定性的人格更易產生清醒夢;意外的是,想像力竟然跟清醒夢的關係不是很大。另一方面,清醒夢跟行為表現有關係。2010 年發表在《Dreaming》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就用非連續不涉及文字的 Stroop 範式發現:清醒狀態下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被試與高頻率的清醒夢高度相關。這似乎就側面説明,在影響頓悟的因素中,注意力是比想像力更重要的因素。

  清醒夢還有治癒功能?

  清醒夢除了能幫助我們思考,還能有效減弱焦慮症狀。它的作用相當於我們常説的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許多心理醫生用來治療強迫症等心理疾病。而 CBT 在強迫症中最廣泛的應用就是「脱敏療法」,即在指導下不斷重複將自己置於害怕的境況中,然後逐步實現去敏感化。我查了一下,竟然真的有清醒夢療法(Lucid Dream Therapy)這種東西,大開眼界。這個療法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訓練來實現,核心要點就是鍛鍊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關注細節,無論是觀察,還是傾聽。當你在清醒狀態下形成這樣的注意力習慣的時候,你在夢境中才會有機會發現那些你看到的不合理的地方,而這個時候是你有可能開始清醒夢的時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4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這道題算了一天都不會 結果晚上居然夢到答案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