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郃敢大戰趙雲、馬超、張飛,為何遇上魏延立馬退兵,原因很簡單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經典

張郃原是袁紹部下,與顏良、文丑、高覽並稱“河間四庭柱”,在《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相繼成了關羽的刀下冤魂,高覽也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只有他投奔曹操,成長為了一代名將。拋開歷史不談,張郃在小説中得以挑戰了不少名將,例如張遼、趙雲、馬超、張飛等,雖然他的武藝可能略遜於這些人,但是他面對這些人的時候,從來沒有畏戰。可是當他對上魏延的時候,卻直接就退兵了,這是什麼緣故呢?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還是袁紹部將的張郃大戰張遼,令曹操暗暗喝彩;第三十一回中,他的老夥計高覽被趙雲一槍刺死,他卻堅持了三十回合左右才落敗;第七十三回中,他與馬超大戰二十回合,無奈敗走;第七十回中,他對上張飛,先是大戰四五十回合,之後為誘張飛中計,又反覆戰了數合,最後依舊得以走脱。由此可見,張郃的武藝不錯,而且能夠成為一員大將,其統兵能力也可圈可點。可是到了第九十五回中,他遇上了魏延,卻沒敢迎戰。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中,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司馬懿為了退敵,令張郃擊敗馬謖,拿下了街亭。當馬謖敗逃的時候,張郃率大軍前去追趕,“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也就是説,張郃一見魏延,便不戰而逃了。難道他是害怕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魏延雖勇,卻也無法完勝關張趙雲之輩,遇上那些人,張郃都敢一戰,他絕對不可能害怕魏延的,那麼他退走的用意何在呢?


一、沒有交戰的必要


諸葛亮開啓北伐征程之後,張郃被派為先鋒,與司馬懿一起前去迎敵。司馬懿分析完諸葛亮的性格之後,定下了奪取街亭的計劃,而張郃正是該計劃的執行者。當張郃拿下街亭之後,敗軍之將馬謖選擇了逃跑,張郃則率軍追趕,當時馬謖手下只剩幾個殘兵敗將,他若趕上定能將其生擒。可是他追了三十多里之後,遇上了魏延,這個時候魏延的兵馬沒有任何損耗,張郃沒有把握一舉將其拿下,與魏延交戰的意義並不大,反而會損耗自己的有生力量,所以他沒有逞能,而是選擇了退兵。


二、誘敵深入  除了沒有必要與魏延硬碰硬之外,張郃此舉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作者在後文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誘敵深入。魏延看到張郃退兵之後,並沒有罷休,而是奮起追趕,並打算一舉奪回街亭。結果還沒等他到街亭,就無法前進了,“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也就是説張郃利用了魏延求勝的心理,以退為進,將魏延引起了司馬懿大軍的包圍圈。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張郃遇上魏延之後,直接退兵,一是沒有必要跟魏延打消耗戰,二是為了把魏延引入大軍的包圍圈,這不但不是他無勇的體現,反而是他有謀的體現,這才是一員合格的大將,應有的表現。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一書,作者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