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簡介 孔子為什麼三月不知肉滋味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簡介,孔子為什麼三月不知肉滋味?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畫像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着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蹟得以一直被流傳。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在品德方面就有諸多佳句。孔子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知道高貴的品行,是為了讓人摒棄到以前的陋習,是為了能夠做到最高級的善良。什麼才是誠實?孔子認為誠實就是不要自我欺騙,像遠離難聞的味道一樣遠離邪惡,像喜歡漂亮的女人一樣喜歡善良。只有做到了這些,日子才能過得心安理得。
孔子劇照
孔子認為真正的善良是自己有高貴的品德,並且要求別人也做好事。孔子的名言中有關於中庸的也不少。什麼叫做中呢?不把喜怒哀樂表現出來。什麼叫做和?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做到了中和,天地各居其位,所有的生命也就能生長了。孔子認為自己都不願意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別人也能做到呢?
關於君子和小人,孔子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個君子為人處世的道理,應該是外表暗淡但是每天做得好事越來越多。小人為人處世,總是表面上非常華麗,可是日子久了,美麗的一切全部消失了。君子為人處世的道理應該是外表樸素不讓人厭惡,行為質樸而有才華,待人温和卻有理有據,明白先有近才有遠,明白在教育別人之前要先約束自己的行為,明白再細小的東西也會有顯露出來的一天,做到了這些,擁有的美德就完美了。
關於約束自己的,孔子也有很多的名言。孔子每天都要對自己進行多次的反省,他辦事的時候有沒有竭盡自己的全力?與人交往的時候夠不夠誠心?有沒有温習過老師佈置的功課?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孔子懷着遠大政治理想抱負,一直在尋找出仕做官的途徑,又不屑與陽貨一干人等“同流合污”。面對陽貨的“橄欖枝”和出仕之路,他該如何抉擇呢?此文描寫生動有趣,充分描寫了孔子矛盾的心理。
陽貨欲見孔子
文章講述的是陽貨想去拜見孔子,可是孔子對他避而遠之,不想與他相見。為了能夠見到孔子,陽貨想了一條計謀,給孔子送禮,送一隻烤豬。當時的國家以禮治國,孔子本身也是個非常敬重“禮數”的人,也懂得“禮尚往來”的規矩。所以,在接收到禮物之後肯定也是會回禮。孔子不想見到陽貨,於是專門打聽了陽貨不在家的那一天去登門拜謝。沒想到,冤家路窄,兩個人在路上碰見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説不清”,孔子會被陽貨給説服出去做官麼?最終,在陽貨一連串的逼問中,孔子萬般無奈之下答應出仕。
為什麼孔子對陽貨的邀請避而遠之?根源在於,孔子的政治理想與陽貨的政治理想相悖。孔子主張德治,陽貨卻是個篡奪權力的臣子,孔子不屑與這樣的人交往。那麼,孔子為什麼會妥協呢?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政治理想。孔子熱心救世,積極參與政治。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曾周遊列國,歷經艱辛。為了未完成的政治理想,孔子只好答應出仕。
由此可見,孔子是個十分重視禮儀的人,儘管不想面對陽貨,但也不會丟了禮數。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孔子雖然不想做官,但是答應的事情他會如實辦到,果然有大家風範。
孔子佩劍
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有着“文聖”之稱,提倡“仁”的思想,倡導禮儀道德。但是他卻常年佩戴寶劍,現在孔子的很多雕像都是他佩戴寶劍時的樣子。作為一個提出“仁”思想的“文聖”,孔子為什麼對寶劍這一兵器情有獨鍾呢?這其中原因有二:
孔子佩劍木雕
第一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那些知識分子都比較喜歡佩劍,劍形態筆直,象徵着君子的正直品格,人們也將劍比作武器之中的君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各地戰爭不斷,所以人們比較崇尚武力,擊劍的運動非常的受到歡迎。那個時候的人們,不管習文還是習武,都會一點劍術,也以佩劍為潮流。孔子是春秋之人,讀書佩劍那是無可厚非的。
第二就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推行“仁政”,但是很多人都會忽略孔子的另一個方面的思想,這就是軍事方面。孔子是一個全才,文武方面都能有所涉及,他的“仁政”思想,被很多的君主用來控制民眾的思想,所以才會非常的出名。
孔子軍事思想的核心是“義戰”,就是為“禮”而戰,以戰止戰。這裏的“禮”不是傳統的禮節,而是指社會秩序。在孔子的心中,“義戰”是為天下太平而戰,為天下百姓而戰,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戰。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為了個諸侯國的私利而戰,所以擁有“亞聖”之稱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之中,才會發出“春秋無義戰”的感嘆。
另外,孔子雖然提倡文治,但也不反對國家訓練很多軍隊,孔子主張之國應該文武兼顧,“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具備經濟發達,軍備強大,民眾信任國家這三大支柱。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是泰山上的一處景點,全稱是泰山孔子登臨處,其地址是一天門北,始建於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在這處景點中有着孔子登臨處碑刻,是孔子登臨處的著名景點。下面來介紹下具體詳情。
孔子登臨處圖片
孔子登臨處是一座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典雅端莊,抬頭看見一個額提,儼然刻着“孔子登臨處”這5個大字。坊柱高280釐米,字徑20釐米。左右兩邊提有對聯: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這個坊聯在文革中被毀,
在石坊兩側分別立兩個石碑,一邊是“登高必自”碑,為嘉靖年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的一塊碑,另外一邊提有“第一山”碑,是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的。在石坊的北側有着一處天階坊。
關於孔子登臨處是有一個典故的。孔子三十那年,離開故土魯國前往齊國,期間路過泰山於是登上山頂。還有一次,孔子帶着得意門生顏回也登上過泰山。在泰山上,孔子看向東南再看看閶門,還看到閶門有着一匹白馬。於是問顏回,你看到閶門了嗎?顏回答道:是的看到了。孔子再問:你看到閶門下面有什麼嗎?顏回道:看的不爭氣,只看到一團白色的。孔子説那是一個白馬。師生兩人下山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顏回極速變來,頭髮花白,牙齒掉光。
這只是一個傳説,從這個傳説中可以看出幾點信息,一個就是孔子登泰山不止一次兩次,第二個就是泰山不好爬,顏回回來後身體衰落了。在孔子看來,泰山的地位是崇高的,他將自己比喻為人中之泰山,足以看出泰山在孔子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