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我們的教育當中,一直以來都是和語文數學一樣重要,但是英語僅僅是作為一個語言工具,這樣又顯得過度重視了。畢竟英語並不是我們的母語,僅僅是一個交流的工具而已。英語若是被“踢出”主課,將會有何影響?聽聽大學教授怎麼説吧。
在以往的教學經歷下,英語作為主科,在分數中的比重很大,在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環境下也是不公平的。雖然英語並不是難度很大的學科,但是在農村學校的學生,因為教育資源的不足,不能像城市的學生那樣擁有很好的教育資源,更沒有校外的英語興趣班來提升英語水平。在農村裏,可能連一個正經的英語老師都沒有,這也就造成了農村的學生大多數的英語基礎都很差。
很多農村學生都在最後高考的時候吃了英語的虧,英語並不是只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就能提高的,英語需要很多後天因素,通過數據也能發現,重點大學裏農村學生的比例只有20%都不到。
英語這門語言工具被放大重視後,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有的甚至更小就開始接受英語。孩子們從小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對付這門學科,對我們的母語中文都沒有這麼大的投資。其實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説,在以後英語可能用不到,但是英語在考試中比重很大,也不能放棄掉。為了英語忽略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人計算過,每個學生至少要在英語上花費5292.5個小時,如果這些時間都花費語文和數學上,是不是更加有意義呢?
英語到底是不是必須的?一直以來都有兩派在爭論不休,其實把英語作為選修課,對於各個地方的學生都是有好處的,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語文、數學上,也會在未來從業和發展中有一定的幫助。英語作為輔助語言的存在是最好不過的了。
放眼工作崗位,用到英語的職業並不是很多,但是有些崗位還是需要英語專業的人員。有的人説了,如果英語的比重降低了,想要從事外貿、外交和科研人員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應該是不會的,畢竟想從事的行業是個人的對自己的規劃,降低英語比重不是取消英語,在英語方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選修這個科目,而對於不喜歡不擅長英語的同學,也就沒有必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的學習英語。
其實在國內的英語教育,完全處在應試教育上,分數很高,但不一定能把英語作為語言工具使用,這就造就了很多“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這樣一來英語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