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皇后是哪一位女子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皇后同樣姓馬,死於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建文帝的馬皇后名為恩惠。公元一三九六年,馬氏為朱允炆生下了長子朱文奎。同年十月份,馬氏被封為皇太孫妃。
馬皇后畫像
公元一四零二年,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叔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攻入南京。攻入南京之時,朱允炆已經下令放火火燒皇宮,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而建文帝皇后馬氏則自焚而死。因為馬皇后之死是在“靖難之變”中發生,正是這個特殊的背景,所以後世歷代史料中都很少提到馬皇后的事情。而有關馬皇后的事蹟是從《明史·后妃傳》、《諸王傳》及《罪惟錄》等書中的隻言片語中提煉出來,因此馬皇后的身影才一步步被揭開。
當時燕王朱棣進入南京之後,搜索宮殿三天三夜,目的就是要找到建文帝的屍體。宮人最終從灰燼中扒出一具屍體,這具屍體面目全非,連是男是女也分不清,就連朱棣本人也禁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水。然而這具屍體是真的是建文帝嗎?這具屍體的真實身份是建文帝皇后馬氏。在這場骨肉相殘的戰亂中,建文帝馬皇后成了明朝第一個殉國的皇后,而其他妃嬪不是被燕王殺死就是葬身火海,很少有人逃出宮。因此能夠在史冊記載的名列中只有皇后馬氏一人。
建文帝妃子
作為封建社會的男子,三妻四妾乃屬於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一般男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國的最高政權掌握人,皇帝。古人曾用三宮六院來形容皇帝的後宮,從這個住所的數量便也能窺得其中一二,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很多妃子呢?明朝時期的建文帝的女人有幾個呢?建文帝妃子有幾人?歷史上有沒有關於建文帝妃子的記錄呢?
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他算是一個在位時間極短的皇帝,從他從祖父朱元璋手中接過皇位,直到他的皇位被永樂帝朱棣奪走,中間僅僅只度過了四個年頭。那麼如此年輕的皇帝,他究竟有多少女人呢?
值得肯定的,建文帝至少是有不止一個女人的,那位被肯定的女人乃是皇長孫妃,馬氏,也就是建文帝稱帝后的馬皇后。據史記上的相關記錄,是可以確認馬皇后的存在的,建文帝一輩子有兩個兒子,他們均是出自馬皇后,在建文帝被逼退位之後,兩個兒子中大的才7歲、小的也才2歲,在整場政變過程中,只有小兒子存活了下來,一直被永樂帝圈禁至五十多歲才重獲自由。
但是作為皇帝,從身份上來説肯定是不可能只有一個皇后的,他身旁至少也有1、2位妃子相陪。只是關於建文帝的妃子,因歷史資料後期被永樂帝朱棣給損毀嚴重,所以想從資料中找到一些根據則顯得極其之難。再加上皇后馬氏十分賢惠,建文帝對於皇后的感情肯定是遠遠超過對妃子的感情的。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極其特殊,正是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並不穩當,登基後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麼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間曾經有何建樹?建文帝為何不能繼續在位呢?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離開皇位的呢?
建文帝圖像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為公元1398年6月,離開皇位時間是公元1402年7月。為何用離開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這與建文帝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
建文帝作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嚴酷的理政治戰略,在國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為治政的主導思想,廢除了明太祖頒佈的過於嚴酷的刑罰七十有三條,並且減免了地方的税賦,讓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但也是過於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國家治理之上反而顯得有些停滯不前,猶豫不決。
正是建文帝的軟弱,導致了他的悲劇下場。建文帝成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趕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國軍之力量居然無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遊勇。一場大火後,建文帝生死未明,永樂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認建文帝的存在,對外宣告是從明太祖處接任的皇位。
這也是為什麼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離開皇位來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建文帝是好皇帝嗎
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後,明朝進入了一個政令較為嚴酷的時期。在明太祖薨逝之後,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那麼在建文帝當政階段,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在後世之人的眼中,建文帝是好皇帝嗎?
建文帝劇照
從百姓角度來看,建文帝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明太祖時期政治層面管理比較嚴苛,可以説刑罰較重,宮刑等都不在話下。在建文帝登基為帝之後,對整個刑部、刑罰這塊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文帝朱允炆廢除了較為嚴苛的七十三條刑罰,使明朝所有受刑罰之人只有明太祖時期的三成。
其二明太祖時期苛捐雜税較多,特別是江南地區,税賦之重幾乎壓得當地人們喘不過氣。朱允炆登記後,立馬開始了税賦的改革,減少税種,減輕税賦比例,可以説為明朝的民生髮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如果從朝廷官員和地主階級層面來看,在他們眼中建文帝可以説是昏聵、甚至是極其令人厭惡的、
其一朱允炆繼位之後,提出過削藩的想法,並且也付諸了實際行動。朱允炆的幾個叔叔們的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唯獨到削減朱棣之時,建文帝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難題。
其二建文帝對佛教的發展實行了限制手段,對於僧侶們來説,建文帝的這種措施遭到佛教徒們的極大抵制。
建文帝諡號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般為皇帝,皇帝名義上是擁有了最高集權者,也是萬眾所期待的明主。在一個皇帝百年之後,他將會獲得一個諡號。但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之中,卻有一個特殊的皇帝,那便是明朝的建文帝。如果有人想知道建文帝的諡號,那麼將會得到一個讓人十分失望的答案,建文帝是沒有諡號的。那麼到底什麼叫做諡號?怎樣的人才能擁有諡號?為什麼建文帝沒有諡號呢?
建文帝
首先先解釋一下諡號的準確含義。諡號,是東南亞國家中具有一定重要地位的人逝去之後,根據他的生平作為和性格喜好等因素給予的一個稱號,這個稱號一般代表了評價性,不論善惡。
根據諡號的定義可以看出,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均是可以有諡號的,這些人中當然也包括皇帝,畢竟他是一國的主宰,很多事情都是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點的,皇帝的諡號不同一般人的,是必須由繼任君主所給予的,一般人是不可能給予皇帝諡號的。
那為什麼建文帝沒有諡號?這的確是令人費解,也震驚了整個明朝。
第一、建文帝的諡號是由他的繼任者所授予的,建文帝是繼任者是永樂帝朱棣,永樂帝的帝位並不是建文帝所承認的,既然都不是建文帝默認的皇帝,永樂帝從主體資格上來説,其實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第二、建文帝的諡號應該是在他死之後頒佈,但是永樂帝攻破京都之時,並沒有辦法確認建文帝已經仙去,既然無法確認生死,沒有諡號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