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我的青春期的時候,在《萌芽》雜誌上讀過一篇小説叫做《英年早逝的 D.J.》,這篇小説傳遞出來一個主旨當時我不明覺厲。
它敍述了一個名叫 D.J.的小眾編劇創作一部電影,電影是無厘頭的、小成本的,類似於《活埋》《十二怒漢》這種一個房間一個場景拍到尾。在一個空房間裏,住着兩個人,可是他們倆被房間中央的一個透明玻璃阻隔,這塊玻璃完全隔音,他倆無法以任何語言進行交流。房間的場景在發生變化,一會兒有桌子椅子,一會兒有牀,兩個人手舞足蹈、互相比劃,可終究是徒勞。最後一個場景是兩人手裏各自出現了一部小説,當他們看完了自己的小説之後,他們對着玻璃互相給對方看自己手裏的。可是當自己手裏的小説只剩最後一頁時,兩人無論如何都不肯將自己最後的一點給予對方。其中一個人將自己的最後一頁撕了下來吞了進去,另一個人絕望地看着,兩個人對着玻璃對面的對方怒吼,奮力拍打玻璃,終於兩人都累了,背靠背坐到了中間。絕望的兩人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吞下了最後一頁的那位拿刀劃開了自己的手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玻璃上寫下了最後一頁的結局:「最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另一位背對着對面也放棄了爭執,將自己的最後一頁貼在了玻璃上。
D.J.的英年早逝是死於路口一個乞討的窮人的搶劫。D.J.常常會換來領錢給路邊的乞丐,但是他非常不能忍受別人強迫他去做什麼。當那天傍晚他懷揣一兜的領錢路過這個路口時,飢餓了好幾天無法忍受的一名乞丐終於決定鋌而走險,他盯上了衣着考究的 D.J.,當他無論如何威脅 D.J.都無法讓他交出口袋裏的錢時,他亮出了刀子。最終拿走了原本會給予他的零錢和原本不屬於他的 D.J.的生命。
這部小説反映了人和人之間相處本質的困局,我們是渴望和他人產生聯結的,但同時我們又在某些地方是自私的,我們自我的某些部分是不願意也不能夠與他人分享的。這是我認為為什麼情侶會吵架的原因,也是任何親密關係會吵架的原因。
一、我們渴望和他人產生聯結
這在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和心理治療中非常典型。亞隆認為,人類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於人類面臨的終極關懷所導致的焦慮。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關於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孤獨。我們無可避免地在這個世間獨來獨往,總是要面對希望與他人接觸和得知自己終究孤獨的落差。
亞隆曾經給喪偶的人做心理治療,他發現這些人中很多人絕望地過着沒有人關注的生活,沒人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回家、睡覺、醒來。許多人一直維持着那些並不令人滿意的關係,是因為他們渴望一個生活的見證者,一個能夠減輕他們存在孤獨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愛,會在成年之後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成為情侶,最後建立家庭。埃裏克森提出的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也指出,當人發展到成年初期的時候,個體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他認為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二、我們對情侶(親密關係)的觀念與自我無法根本分享之間的矛盾。
「愛一個人怎麼還會跟他吵架呢?」這是你的疑問。你提出這個疑問,説明這背後你有一個假設是,愛一個人本應該是不會和他吵架的。進一步推理,這隱含着認為愛一個人就是認同 Ta 的全部,他所有的展現出來和沒有展現出來的自我的觀念。因為只有認同,才不會有分歧,沒有分歧才不會爭吵。
每一個人的自我概念都不一樣。這決定了在同樣一個場景下,我們感知到的,想到的和做出的決定都會不一樣。
羅傑斯把在一個特定情境下個體所感知到的全部內容叫做現象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現象場。那是這個客觀世界在你自己的主觀世界裏產生的現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六年前最初到北京的時候,北京的同學帶我去吃呷哺,作為學生的我們呷哺即實惠又還算不錯的火鍋,同學們告訴我呷哺的麻醬是很不錯的。我第一次就入鄉隨俗嘗試了北方人吃火鍋喜歡吃的麻醬。那是我一個在湖南生活了 18 年,吃着麻辣火鍋長大的我,吃過的這輩子最難吃的一頓火鍋,因為麻醬。
客觀現實是同一包麻醬,可是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主觀的現象場。在他們感覺是好吃的部分,在我感受中是難吃無比。
這僅僅是在口味上的一個體現。尚可通過語言去溝通和表達。
而自我認同和自我概念在很多與自我、自尊相關的部分是難以用語言清楚表達和調和的。
有一次,我一個朋友在微信中用“你家的陳小姐”來稱謂我女票。這句話引起了她十分的反感,我問她這哪裏不對了。她用一個比喻來告訴我説,“小姐”這個詞在她聽起來就像用“屌絲”來形容你們男的一樣。
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類比如何成立。
可是在她的現象場中,這個詞就是傷及了她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她是不能忍受別人這樣稱謂她的。
羅傑斯告訴我們,面對每一位來尋求心理諮詢的來訪者,我們要尊重和傾聽他們的主觀世界,按照他們的現象場來去反映,而不是帶着我們的主觀框架和理論視角去判斷。這是作為一個專業立場,每一位心理諮詢師需要去練習和盡力去做的事情。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回到第一點我們是需要和他人尋求聯結和融合的,那麼我們必然在認同他人的同時,也希望輸出我們自己的部分。因而我們必然出現分歧和不同。
當我們抱着「愛一個人怎麼還會跟他吵架呢?」這樣絕對化的觀念來看待親密關係,認為愛一個人就需要認同他的全部,就是不會有分歧和不同時。你不可能和他有一個人與人的聯結。
人與人的聯結都會像是《英年早逝的 D.J.》中那樣,不斷去融合與聯結,但同時需要接納我們無法根本統一的殘酷結局。
當我們像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帶着「要麼絕對融合、要麼死」的態度去進入親密關係——「要麼絕對認同絕不吵架,要麼分開」,你會很痛苦。
爭吵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不斷聯結和融合的談判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