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説到鄉村生活呀,就會想到李子柒。
她和她的婆婆,一直待在老家四川綿陽纏綿的羣山中,在春夏秋冬裏詩意的棲居,幾乎不曾離開。
但浙南卻有一個古村,讓她不惜跋涉千里,足足停留了三個多月。
它就是東源村。
東源村位於温州瑞安。李子柒千里迢迢來此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藝——木活字印刷術(見李子柒微博2018年8月18日,微信7月26日、8月21日推送)。
關於活字印刷,很多人記憶尚且停留在課文裏的四大發明中。但在東源村裏,這一項古老的技藝都是鮮活的、可見的。
據載,北宋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元朝年間,農學家王禎在他的《農書》中,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而東源村保留下的木活字技藝,同《農書》的記載如出一轍。
初見東源村,它的外在是嶄新、現代化,彷彿與其他的美麗鄉村沒有什麼區別。
但你深入內裏,會見到一個古意盎然的村落。石頭小巷裏,展示館中,它悄悄展露出歷史的頭角,待你來發掘。
外面的世界再紛擾,都與這個活在墨香與木香裏的古村沒有關係。
東源村的中國木活字印刷展示館,由刻印世家王氏老宅改建而成,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展示館分為老館和新館。
新館中展示了有關木活字印刷術的前世今生。反字、刻木、排版、上墨、印刷……木活字印刷術要比我們想象中的更為複雜。
據館長介紹,東源木活字技藝能夠完整地保存,得益於浙南不少鄉間村落,依然保持着用木活字修訂族譜的習俗。
△做族譜,更是需要“二十般武藝”。從選取字材、制字模、反手字、刻字等基礎工作,再到開丁→理稿→檢字→ 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折譜→打孔、下紙捻→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16道工序。
老館則被改建成了一座木活字作坊(李子柒視頻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老館拍攝的),可以體驗這項非遺技藝。
廢材如我們,自然不會像李子柒一樣神通廣大能自刻自印,所以就在作坊裏體驗了刷墨和印刷流程。
我們用它來製作了團扇和落花燈。
過程不算難,先用短刷潤濕刻板,再蘸上墨汁反覆刷塗,最後蓋上紙張用棕刷刷掃(力度大小視紙張材質)。
再用印好的紙張做成想要的成品。友情提示,一定要按住紙張的四個角不能錯位。
我們還在遇見了駐館的吳魁兆老師。
吳老師是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傳承人,他一邊手頭不停,一邊向我們“科普”:
“這是用來做禮物的。刻這麼大的字,要半個小時。一般的字只有1/4大小,也要十幾分鍾。”
“刻字用的是老宋體,要從小學的,學反手字。”
“木頭要用棠梨木,這個木頭軟硬適中,浸了水也不會漲,能用很久,印出來的字也清晰。”
“刻字刀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買來的不順手。”
“我今年60歲,做這個有40多年了。村裏現在就十幾個人會,我是最小的。”
吳老師還説,他們的職業就像是一個“行走的人口普查師”。
“一般的族譜,二三十年更新一次,一個家族添了丁少了人,我們都知道。”
“浙江省內都走遍了。”
ps,如果你對活字印刷感興趣,建議親自來東源走一圈,畢竟三言兩語很難概括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藝。
東源村給我們的驚喜遠不止木活字印刷,我們還遇見一位會做藍夾纈的小姐姐徐夏怡(花燈和團扇也是她教我們噠)~
△未見山。夏怡是未見山--樸布染纈的主理人,她也是藍夾纈非遺傳承人,師承國家級大師蔣良壽先生。2013年起先後在温州博物館、甌海博物館以及温州非物質文化遺場館擔任非遺手工老師。
好了,你一定會問,藍夾纈是啥?
夾纈就是兩塊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用其夾住織物進行染色,染液能通過花紋凹處進行染色。藍夾纈技藝,起於秦漢,盛於唐宋,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藍夾纈雕板與成品
藍夾纈曾經風靡一時,白居易寫道“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
但自明代後,夾纈技藝逐漸失傳,據夏怡説,目前全世界只有在温州和日本保留了這項技藝。
△被蟲蛀的雕板。
未見山的後院,還種植了上百畝用以染色的植物。
猜猜這是啥?對,就是用來治感冒的板藍根,正在童年時期!
除了板藍根,未見山內的瓶罐裝着的各種藥材,都能提取色素作染料。
説出來你可能不相信,這套顏色不一的絲巾,全是由茶葉染出來的,只要調整染料濃度,就會收穫一份不一樣的驚喜。
一套完整的藍夾纈製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製以及夾纈印染,我們時間(和能力)有限,只體驗了最後一步的印染——製作寶相花絲巾。
先將絲巾浸濕、甩到微幹。
再將絲巾對摺放在寶相花雕板中間,用夾子夾好。
△過去都是用木夾,現在為了方便改良成鐵夾。
記得不要把花板的出水孔給堵住哦。
再連板帶布泡在染液中,水温差不多是600蘭氏度,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才會染成穩固的花紋。
最後,見證奇蹟的時刻!藍夾纈絲巾出爐!
△品相雖然不能説是完美,但至少算過得去~
作為一個研學基地,除了藍夾纈,未見山還有不少手工技藝可以體驗~
-中國木活字印刷展示館-
地址:温州市瑞安市東源村村委會旁
地址:瑞安東源村未見山非遺體驗基地
圖、視頻:一千、獅獅、彳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