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開始對韓趙魏三國的持續削弱。遠交近攻戰略的精髓在於交好“較遠的”齊國、楚國,重點進攻近在咫尺的三晉以增強國力、削弱山東六國的總體實力。這一戰略可以説為秦國統一天下指出了一條明路,加速了大一統的進程。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從地圖上看到楚國同樣也是和秦國接壤的,為何秦國不選擇楚國作為“近攻”的對象,反而要作為“遠交”的對象呢?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一、攻打三晉的性價比更高

《戰國策·秦策三》記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范雎的遠交近攻戰略注重的是彼消此漲,打下來一寸土地就要消化一寸土地。因此同樣是接壤的韓趙魏楚四國,當然柿子要挑軟的捏。楚國立足南方,滅國無數,地盤大人口多,在春秋時期就是和北方晉國並駕齊驅的霸主之國,自然不好啃。楚國的實力強到什麼地步,秦始皇滅亡楚國的時候也還是動員了舉國之力、發六十萬大軍才覆滅楚國,就這樣十幾年後還是楚國勢力首先復甦,攻入關中攻滅秦朝。可見楚國實力的底藴深厚。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相比之下三晉就要差多了,晉國雖強但是畢竟一分為三,三晉早年還是同氣連枝,一致對外,但彼此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始終存在,完全不能和一個統一的國家相提並論。只要外交功課做地好,完全可以通過攻打一家拉攏其他兩家來達到目的。而且韓國本身發展空間有限,在這四國之中最好拿捏,偏偏又佔有極為重要的上黨南部和洛邑周邊土地,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樣一塊肥肉為何不啃?

這麼一比較,在秦國當時還不具備橫掃天下的實力之時,選擇攻伐三晉風險更小、收益更大,而首選楚國則可能會有偷雞不成蝕把米的高風險,而且收益還不一定高過攻打三晉。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三晉是最佳選項。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二、戰略地位不同

三晉和楚國的戰略位置也完全不同。當時的韓趙魏主體是山西地區,此外還佔有洛陽一帶的河南地區一部分。也就是説打下三晉便可使秦國獲得山西的全境和中原的一部分,從而實現對中原的高屋建瓴之勢,佔盡地利。從三晉的地利位置出發,北可直擊燕國,實現北方的統一,東向可直接染指中原,實現中華文明圈最核心區域的掌控,並且還可以威脅山東的齊國、為吞併江南地區的楚國做好準備。同時,這些地盤在當時都是農業發達、經濟強省的地方。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但是楚國的地盤基本在荊湘和江南一帶,雖然也佔有一部分河南,但是從秦國出發攻打楚國道路相對會比較難行,後勤壓力相對較大。而且楚國的地盤相對發展落後一些,也不方便實現北向的統一。更為關鍵的是,秦人地處關中,還是北方人,而楚國是地地道道的南方,水土不服,不如山西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氣候更能夠發揮出秦軍的戰鬥力。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三、面臨的阻力不同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連續十八代與楚國通婚,楚系勢力在秦國後宮乃至秦國內部形成了強大的實力。而相對的晉國勢力卻因為三家分晉而分散,在秦始皇時期趙國勢力通過帝太后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仍然不是楚系勢力的對手。因此如果在可選的情況下,秦國內部的楚系勢力一定會先將戰火引向其他國家而不是他們引以為外援的楚國。這也造成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阻力不同,攻打三晉在宮廷內部的阻力相對要更小一些。當然到了最後三晉覆亡之時,楚國也不得不面臨秦國的全力攻擊。但是在遠交近攻戰略剛開始施行的時候攻打三晉的阻力要更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1 字。

轉載請註明: 同樣接壤,為何秦國狂揍三晉,而不是首選楚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