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抗美援朝時的日本在幹嘛?感謝中國出兵參戰,順帶大發戰爭橫財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經典

日本歷史學家盛偉準之夫在他的《日本政治史》中説:“中國參與朝鮮戰爭加速了日本經濟的復甦,並很快完全擺脱了戰爭的陰影。美國作為盟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日本的保護傘,使日本能夠毫無畏懼地發展經濟。”

朝鮮戰爭不僅使日本幾近崩潰的經濟得以起死回生,而且還使日本減少甚至消除了對許多國家的戰爭賠償,從而直接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日本的繁榮開闢了道路。


回顧戰敗後的日本現狀,我們就能更深入地明白為何日本人有如此看法了?

二戰中,日本的產業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已經崩潰。戰後,數百萬在外侵略的日本士兵回國,很多傷殘兵根本無力照顧自己的生活,最後流落街頭,以乞討度日。

戰後,日本物資匱乏,糧食按人分配,每個人能分配的數量極少,導致日本國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日本民眾為了活下去,男人去給美國士兵做雜活,女人則做招待或者慰問,甚至日本官方設立慰安所,招募女子慰問美軍。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讓近在咫尺的日本看到了希望,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最終成了日本大發橫財的良機。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甚至表示,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如一股突然而至的神風在庇佑日本,給在生死線掙扎的日本一劑強心劑。


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就有官員表示日本願充當美國武裝干涉亞洲,尤其是中國和朝鮮半島事務的前進基地,甚至願意出動軍隊直接參與戰爭。這赤裸裸地違反了《波茨坦公告》,美國和遭受到日本侵略的國家、包括南朝鮮是絕對不允許的。

《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交戰權。

朝鮮戰爭爆發後,駐日美軍4個師在日本的全力支持下,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戰場,成功守住了釜山防線。仁川登陸時,美軍的47艘坦克登陸艦中,有30餘艘是由日本人駕駛。


日本成為當時為“聯合國軍”提供物資及勞務的重要基地。美國向日本採購了大量的軍火和給養,給頻臨崩潰的日本經濟打入了一劑強心針。據粗略估計,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僅從提供商品和勞務得到的收入,就佔了同期日本出口總額的一半。

美國出於朝鮮戰爭的需要,也顧不得珍珠港事件的傷疤,很快就解除了佔領期間對日本經濟和企業的部分限制,發還了沒收的一些財閥的資產,給了大筆的訂單,讓日本能夠開足馬力生產軍需物資。

同時,為了能夠讓日本人死心塌地跟着美國走,極力促成其他國家與日本和談,召開舊金山和會,恢復了日本的主權。美國人還釋放了大批日本戰犯,這些戰犯戰前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骨幹,需要他們發揮作用,讓他們重新迴歸政界為美國人服務。


在美國人的牽頭下,日本人的商品很快打入世界市場,在極短的時間內,日本自1949年以來積壓的近1500億日元貨物很快銷售一空。紡織、鋼鐵、機械、造船、水泥等行業,也因為得到大量訂貨迅速恢復發展。

特別是在軍火供應方面,美國允許日本恢復軍火工業。美國大力扶植日本恢復軍火工業,並將原定用於戰爭賠償的850座軍工企業交還日本政府為美軍生產軍火。日本可以不受限制地生產飛機、艦艇、武器和彈藥,保障美軍在朝鮮戰場的軍火供應。

1951年9月8日,美日簽訂了《對日和約》,承認日本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擁有個別或集體的自衞權利,日本可以自發地締結集體安全保障條約。


基於此條約,美國又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以條約的形式明確規定日本為美國的軍事基地。《對日和約》與《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的獨立性加強,而且也使日本與美國成為軍事上的同盟國。

英國媒體曾公開披露,朝鮮戰爭期間,大約有2.5萬日軍參戰,“在多個戰場上都發現了日本官兵的屍體”。

由宇垣一成出任“總司令”,由河邊擔任“參謀總長”的“河邊機構”以蒐集情報、為美軍提供情報資源的身份,直接參與了朝鮮戰爭,其主要成員遍佈美軍各級指揮部門,在美軍的各級別通信站中,也有大量的日軍情報人員參與美軍的朝語和密碼破譯工作。


所以日本經濟界公認:“如果沒有50 年代的那場朝鮮戰爭,日本絕對不可能在60 年代成為經濟大國。朝鮮戰爭至少使日本贏得了1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