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當初堅持招安錯了嗎?讀水滸教你在人生岔路口做決策
《水滸傳》裏面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聚義的時候,是梁山發展達到鼎盛的時候。
但是就在樑上如日中天的時候,宋江卻選擇了接受朝廷的招安,而之後的結局,大家也都很清楚,一百多個好漢,走的走,死的死,硬生生的被朝廷拆散了。
宋江的這一舉動,引來了很多的不理解和謾罵,甚至有很多人都説,是宋江葬送了梁山的前程。
那麼宋江在選擇招安的時候,都考慮到了什麼原因呢?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生岔路口,我們又該如何做決策?
第一,是否適合自己
適合自己的鞋子,穿給第二個人卻會擠腳。
所以我們在面臨選擇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水滸組織"建立之初,梁山好漢排座次,是按照義氣來結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間結成了兄弟之間的關係,這就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
而當時的大宋朝廷,卻是有着自己嚴格的政治制度,不容許水滸英雄們冒犯。
梁山好漢加入之後,一羣草莽英雄,自然不服制度約束,結果矛盾叢生,和朝廷之間摩擦不斷。
第二,眼光長遠
宋江雖然能讓梁山義軍接受招安,卻無法改變朝廷的腐敗昏暗。
統治者視梁山好漢為賊寇的觀點是深入骨䯝的,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這就註定了梁山好漢們的悲慘命運。
他們完全被統治者當成了槍使用,先是去打遼國,損失慘重之後,又命令去打王慶田虎方臘,這中間,不但收到種種掣肘,而且還有一些官員在後面使勁搶功勞。
宋江等人就算好不容易功德圓滿的回來,下場仍然可憐,死了的沒人憐惜,活下來的也被遠遠的分開安置,説白了,朝廷還是根本沒有看得起他們。
梁山好漢在朝廷指揮下,只是白白消耗自己的實力。
第三,聽從其他人的意見
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如果只是一味的一意孤行,恐怕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當時樑上好漢當中反對聲音很多,可以宋江卻完全沒有尊重他們的意見,也沒有給出太多的解釋。
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選擇了招安,這自然引起了眾兄弟們的不滿。
尤其梁山好漢中許多和官府結仇的人員,更是萬般的不願意,這也為將來大家的散夥,埋下了禍患。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
沒有所謂的命運,只有不同的選擇。
正是一個個的決策,讓人和集團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我們在人生的岔路口做選擇的時候,也不妨吸取一下教訓,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眼光放的長遠一些,多聽從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