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激發山區教育人的情懷追求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經典

沙縣因小吃而聞名,小吃大產業、小吃大文章,小吃產業推動着大量農村勞動力長年外出,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生了留守孩子多、農村生源萎縮流失、城區學校大班額、教育資源不足、師資老化斷層乏力等困難問題。

沙縣教育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困難,面臨如何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學的問題。在加大投入儘快增加學校資源的同時,我們變革了機制,用機制解決山區教育“老”問題,激發山區教育人的情懷,從而激發了山區教育發展活力和潛力。

規劃先行增學位 擴大教育資源 沙縣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及師資配置,擺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總體規劃中優先考慮,對教育資源合理佈局、有效配置,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2017年以來,沙縣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共投入4.492億元,新建了4所小學和5所公辦幼兒園,完成沙縣一中初中部教學樓建設,新增學位1.06萬個。同時,為加快補齊教育補短,通過實施PPP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方積極參與沙縣三中、第七幼兒園等10個項目建設,項目完成後預計可增加學位6120個。

辦學模式新機制 破解教育質量 沙縣因地制宜探索“總校制”辦學模式改革,使優質校源源不斷地向薄弱校輸出管理理念、校園文化等,並在總校內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不僅讓弱校躍升為強校,而且有效帶動周邊經濟,不斷吸引外來人口進城落户。目前,沙縣城鄉教育差異係數縮小至0.38,老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需求得到了回應,不再挖空心思“擇校”。在全省率先探索的“教育顧問”制度,聘請優秀退休教師擔任教育顧問,常年駐校,協助學校管理、教學管理,有效解決了學校管理不足問題,實現了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的目的。優教優酬、多教多酬,才能激發教師活力。這幾年,沙縣深化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長和名師激勵獎勵制度,實行優秀校長、優秀班主任、學科帶頭人、教育質量監測津貼等一系列以教學質量為導向的正向激勵機制,改變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傳統認知。

民辦公助新模式 留住留守孩子 沙縣中小學留守兒童達5800多人,佔全縣中小學生總數的12%,居三明市首位。留守兒童缺乏家長、學校等各方面的關注關心關愛,容易出現心理、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沙縣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少了每一個留守孩子。在加強現有校外託管機構運營監管的同時,沙縣積極探索“民辦公助”新模式,引進第三方建立校內外託管機構,由教育部門和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強收費審批和日常監管,不僅價格低,還能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和課後服務質量,解除家長後顧之憂,起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

教育投入加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探索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學習成績也得到大面積提升,老百姓對教育的獲得感明顯增強,這種信心呼應了山區孩子上好學的需求,也呼應和激發了山區教育人的激情動力,他們相信,他們的執着和努力一樣可以給山區孩子創造好的教育,伴隨好的成長。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