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也“封卷”也有“少年班”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以防止考試閲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説,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開拆彌封。追溯起來,“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過,在封建官場腐敗的情況下,即便實行考卷彌封制度,還是有不法考官憑藉辨認考生字跡作弊。於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趙恆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藉謄抄副本評卷。此種做法,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每年的高考,幾乎都會傳出有低齡高分考生被重點院校破格錄取的消息。前幾年還有學校開設“少年班”,專門網集“神童”加以重點培養。
然而,對“神童”實行特意培養並不是今人的創舉,大量史料説明,中國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對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視,一旦發現,就要着意加以培養,並引為皇朝幸事。
史學有記,早在漢時朝廷就選拔了一些年齡在12歲以下的“奇童”在太學讀書。唐代科舉則專門設立了童子科,只要是年齡在10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能誦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給予身份。當然,由於年少不經事,他們雖有功名,卻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還“錄取”過女孩。宋淳熙元年,有個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書省應試,主考官挑試詩書43件,全部通過,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為“孺人”。
元代也曾規定,凡童子科中試者,一律“錄取”到朝廷的最高學府國子學裏加以重點培養。
據《合肥晚報》
來源:漯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