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開成語的“學習密碼”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經典

朱海紅在碩士論文《國際學生漢語成語學習APP調查研究與設計》中為成語軟件設計的功能流程圖。

2019年11月,張亞茹(左)帶領來華留學生到湖北武漢進行語言實踐並留影。

去年10月,金恩智(前排左一)擔任第二十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現場嘉賓。

2019年,從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金恩智到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深造。在學中文的過程中,她開始對成語產生了興趣。“讓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是‘順其自然’和‘竭盡全力’。”金恩智説,“中國同學常用前者勸我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用後者鼓勵我拼盡全力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對金恩智來説,中國成語意藴深厚,學習成語讓她受益匪淺,但學習難度也不低。“成語到底應該怎樣學?”金恩智遇到的挑戰,也正困擾着不少像她一樣對成語感興趣的母語非漢語的中文學習者。

忌“囫圇吞棗”式理解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説法,表示豐富的意義。尤其是成語中很大一部分從古代沿用下來,表達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因此,對古代漢語的掌握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着母語非漢語學習者對成語的理解程度。

剛獲得上海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的朱海紅的碩士論文題目跟成語有關——《國際學生漢語成語學習APP調查研究與設計》,根據她的研究,來華留學生一般對古代漢語比較陌生,這使得他們理解和運用成語有一定難度。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成語含義,在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任教的張亞茹副教授在教學過程中,會引導學生了解成語的歷史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成語背後的含義以及沿用脈絡,然後對成語語義、語法、語境、語用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成語的搭配規則、語法功能等,從而達到自如運用成語進行造句的教學目標。

張亞茹表示,學習成語不僅要明白其表層意義,還要探究其內在深意,忌“囫圇吞棗”式的理解。“成語有雙層含義,一是一目瞭然的字面義,二是引申義、比喻義,也就是我們現在實際使用的意義。對意義理解的準確與否會影響中文學習者對成語語法與語用功能的掌握以及如何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格外重視並詳細講解成語的語法功能、使用語境等。”

在交際中“學而時習之”是關鍵

在張亞茹看來,成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老師的講解是學生掌握並得體運用成語的基礎和前提,但要想學好成語,還需要學生在課外多花時間鞏固,尤其是要結合語境多進行實踐。“成語是漢語的精華,在報告、演講與日常交際中適當運用,有助於表達的完善。”張亞茹説。

朱海紅指出,擔心在寫作中用錯和在日常交際中説錯成語是制約學生在課下使用成語的重要原因。“有些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學了成語,但卻不常在課下使用。其實,將成語運用於實際交際中,正是學習成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張亞茹推薦中文學習者使用成語詞典,比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商務館學成語詞典》。“詞典中有成語的詳細釋義,也有規範例句,這對使用者來説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學生可以觀察成語出現的語境,模仿詞典中的例句進行造句練習並付諸於實踐。”

朱海紅的經驗是運用相關教材書籍也是母語非漢語的中文學習者可以選擇的成語學習方式。“像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邊聽邊記HSK成語》、復旦大學出版的《成語教程》等,既和漢語水平考試(HSK)考試大綱相貼合,又與生活相聯繫,兼顧了科學性和趣味性,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成語使用方法。”

朱海紅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符合母語非漢語學習者需求的成語學習軟件被開發出來。“軟件可以通過視頻、漫畫、動畫等形式展示成語釋義,令成語釋義一目瞭然。這種多樣化、趣味化的成語學習還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中感悟“博大精深”

就讀於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溢慈表示,要學好一門語言,就要了解該語言背後的文化,學習成語就是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課餘時間,林溢慈喜歡觀看百家講壇《王立羣説成語》節目,“節目中,王老師會用講故事的方法,將成語背後的文化背景娓娓道來,這有助於我理解成語的含義。”

張亞茹認為,成語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樑。“比如,精衞填海、愚公移山等來自中國古代神話,聞雞起舞、負荊請罪等來自中國歷史故事。學成語可以瞭解中國古代人的生活,積累相關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朱海紅觀察發現,不少母語非漢語的中文學習者對成語充滿好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成語的獨特韻律及其背後的故事。因此,在成語教學中,只有將其講得透徹明白,學生才能感受到成語之美,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

金恩智的成語學習就源於好奇心。“成語多是4個字,這種形式很有節奏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而且,短短的幾個字卻藴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更是讓我想去探究。比如,我剛學‘博大精深’這個成語時不太理解其意思,後來知道了其出處,就想更深入瞭解相關含義,隨着理解的加深,就逐步掌握了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後的文化。”(薄聖儀)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12日 第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