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為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上海7月18日電(胡慧中 金雨豐 沈星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7月17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原主席,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同志因病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6歲。

  “追求卓越”,是楊福佳一生的信念。楊福家為我國應用物理研究作出傑出貢獻,在原子核能譜學、核衰變分析、離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開創了國內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他還為高等教育和教育國際交流作出突出貢獻,高度重視教育教學,啓動“名教授上基礎課”的計劃,積極倡導多元評價體系,鼓勵研究型大學、一般性大學、高職院校等各類高等院校協同發展,推動中外教育國際交流。

致力於為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

  圖為楊福家院士,復旦大學供圖

  1954年9月,楊福家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從此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科結下深厚的緣分。入學復旦,楊福家聆聽王福山、周同慶等教授的諄諄教誨,也切身領悟到老復旦的傳統——名師上基礎課能令人終生教益。在楊福家大四那年,一級教授盧鶴紱開設了富有色彩的原子核理論課,並擔任楊福家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楊福家領略到絢爛的“物理之美”,從此一生鍾情並於原子核物理學領域深耕。

致力於為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

  楊福家院士應邀出席學術講座,復旦大學供圖

  1963年9月,楊福家被選派到丹麥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事核反應能譜方面的研究。進修期間,他與來自世界各國的50多位學者不捨晝夜地開展科研,吃飯時也不忘討論問題,僅用一年時間就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驗證了研究所兩位諾獎學者對一種核運動狀態的預言。

  在世界一流實驗室研學兩年,心懷家國的楊福家憧憬着自己的“鍊鋼爐子”,即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起具有國際水準的實驗室,讓祖國在世界的現代科學殿堂裏佔據一席之地。

  1978年,楊福家被任命為復旦大學原子核科學系系主任,並升為副教授。楊福家的多年夙願得以實現,他在復旦、在中國建立起第一流的實驗室——“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同時培養了國內第一批實驗核物理博士生。1980年楊福家升為教授,1981年成為復旦大學首批博士生導師,其後又擔任了研究生院院長。

  “非常嚴謹”四個字,是1977年7月畢業於復旦原子核物理專業並留校任教的陳建新教授對楊福家治學態度的詮釋。

致力於為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

  楊福家院士早年照片,復旦大學供圖

  1980年初春的一天,楊福家先生給了陳建新一個任務——從五本英文期刊中找出感興趣的內容,並寫出理解體會。當陳建新用不到兩週的時間提交了體會後,沒過半小時,楊福家就來到陳建新的辦公室,對他説:“你寫得不錯,但不是我想要的。”當時辦公室還有一些系裏的前輩學者,陳建新聽到楊福家老師的話,臉漲得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隨後,陳建新沉下心來,仔細研讀楊福家老師佈置的5本期刊,反思、分析原來的不足,重新撰寫。從中感受到老師的治學風範和良苦用心。

  楊福家治學嚴謹,又時時流露着為人師者,提攜後輩的脈脈温情。1981年,楊福家第一次為本科生講授原子物理學課程,期間讓陳建新負責記錄課堂講授內容,以便出版講義。第一堂課講義整理完畢,楊福家提出了一些建議,陳建新認真修改。當第二堂課講義完成後,陳建新內心忐忑地請老師審閲,楊福家卻讓他以後每堂課講義整理完畢,可直接送去印刷。 “當我跑去印刷廠,看到自己整理的講義被印刷出來,摩挲着白紙黑字,感受到楊老師對我的信任。”後經楊福家多次精心修改,《原子物理學》在198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先後修訂出了五版,去年榮獲我國首屆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也見證了師生之間的綿長情誼。

  1993年2月,楊福家任職新中國第五任復旦大學校長。上任後,他的第一個舉措就是“為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會”。楊福家難忘自己在1960年時學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24歲的他為原子能系副主任。他當上校長不久後,復旦湧現出二十幾歲的教授,三十幾歲、四十來歲的二級學院院長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副主任。復旦大學教師、幹部的平均年齡,是當時全國高校最年輕的,校園呈現出活力盎然的面貌。

  在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金曉峯的回憶中,楊福家提出的“給年輕人機會,給復旦人關懷”的理念給了當時和他一樣的年輕教師嶄露頭角的機會。當時,復旦為年輕教師的發展晉升開通了專門渠道,同時給予老一代教師關懷保障。

  楊福家擔任校長期間,復旦大學圍繞着本科教學做了一番變革。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這一系列舉措在20世紀90年代堪稱“石破天驚”,而復旦的本科教研,也由之佈下了若干“先手棋”。1998年,復旦大學參與了李政道先生設立的“ 政學者”計劃,開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學術計劃。這是國內第一個在本科生中以“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為模式的科研計劃。其目的不是讓本學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而是讓學生全過程瞭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如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復旦大學在“ 政學者”計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望道”、“曦源”等項目供本科生參與,進而完善為“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DUROP)體系,立足於科研,且兼顧應用。2007年,教育部設立了面向所有大學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復旦的這一步,早走了近十年。

  卸任復旦校長後,已經60多歲的楊福家仍接受邀請,堅持每週開課,為2000級本科生講授了一個學期的原子物理課程。

  楊福家自1996年起擔任世界大學校長執行會執行理事,並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是第一位在英國大學裏擔任要職的中國人。2004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正式開學,年近70歲的楊福家出任首任校長,這所中國首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籌辦和創立,少不了楊福家的謀劃、推動。

  2021年7月10日,已感身體不適的楊福家堅持主持了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生畢業典禮,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典禮上講話。作為這所大學的校長、奠基人之一,他參加了幾乎每一次大型典禮。

  在寧波,楊福家自復旦任教起融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新的實踐和成果。“學生的頭腦不是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楊福家生前多次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在寧波諾丁漢大學,他親自閲覽並回復學生的來信,讓學生走上課堂講台,開展小組合作調研,鼓勵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學校接待廳上曾有一句標語“一流的學術造就一流的人才”,經楊福家的建議改成了“一流的學術成就一流的人才”。由“造就”而“成就”,正是從批量生產畢業生的模式轉向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舞台的努力。這與“點燃火種”的理念一脈貫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26 字。

轉載請註明: 致力於為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 - 楠木軒